□本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通讯员 张仪薇
“现在镇卫生院看病又好又快,等我出院了给卫生院送面锦旗。”7月22日,杨平均在郏县薛店镇中心卫生院病房里对护士连声道谢。
年逾七旬的杨平均是郏县薛店镇赵寨西村人,近日在家中感觉不舒服,家人立即将他送到镇中心卫生院。
“我们现在推行门诊、住院‘一站式’服务,医疗设备更加齐全,群众还能接受远程会诊共享县级优质医疗资源,看病比过去方便多了。”薛店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平安说。
杨平均看病的新体验,与郏县近年来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密不可分。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郏县大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优化布局,在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深化改革。
郏县卫健委主任张利恒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郏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是围绕让百姓“就近、就便、就优”就医的目标,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21年至2023年,该县基层就诊率从67%提高到72%。
在薛店镇中心卫生院,记者还感受到共建共享带来的变化。
7月22日下午,郏县人民医院医生郭斌在县医院与薛店镇中心卫生院共建的耳鼻喉科坐诊。记者了解到,改革前郏县县级医院才有耳鼻喉科室。“现在乡镇卫生院也有了耳鼻喉科室,不仅能做喉镜、耳内镜等常规检查,还能做鼻窦炎等手术,群众就近治疗更加方便。”郭斌说。
目前全县县乡共建科室已达29个,开展新业务、新技术254项,涉及15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郏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仅沉到了乡镇卫生院,更延伸至村卫生室。
在薛店镇李庄村卫生室,记者看到,这里既是郏县远程心电监测村级服务站,还是中医药特色卫生室。卫生室配备了云心电机等设备,村民做心电图后结果传至县医院,专家进行远程诊断。
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共享互认,远程医疗如今走到了百姓身边。据统计,郏县已开展远程心电诊断8.3万例、远程会诊1.6万例次。郏县先后投入近2亿元,用于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让村民足不出村、“云端”看病。
医疗硬件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医疗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也在破解。
在李庄村卫生室扎根8年的村医张博,去年通过“乡聘村用”政策转正入编,成为全县首批190名“乡聘村用”村医中的一员。
“乡聘村用”解除了村医的后顾之忧,基层医疗人才队伍不断稳定壮大,为农村群众筑起一道健康屏障。
健康生活,全民共享。如今,郏县人均预期寿命80.39岁,健康素养水平达31.16%,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专家点评
医疗资源沉下去服务水平提上来
□河南省社科院社会所所长、研究员陈东辉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是人民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人在哪里,医疗资源就应该跟进到哪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要求“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郏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在医疗改革领域积极探索,不仅回应了群众对病有所医的期盼,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河南的生动实践,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样板。
郏县构建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网络,确保乡村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县乡共建科室、远程医疗服务……一系列举措让优质医疗资源注入基层,激活了乡镇医院的发展活力,也带动了县域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通过建立医共体信息平台、引入“健康云巡诊车”等措施,郏县实现了远程会诊、影像诊断等医疗服务的普及化、智能化、便捷化,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乡聘村用”破解了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难题,吸引和留住了一批优秀的医疗人才。这些人才为群众提供了贴身贴心的医疗服务,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郏县的医疗改革实践表明,医疗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否均衡惠及每一位群众。期待郏县成为更多地区学习的典范,共同推动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张海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