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 寻龙记

2024-02-09 19:29:51 来源: 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209091743.jpg

       海报/董阳果

       核心提示

  龙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其形象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民俗、建筑、服饰、绘画等领域,也出现在青铜器、玉器、瓷器等诸多重要文物上,并被赋予刚健、强大、威武、祥瑞等美好寓意。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让我们开启“寻龙”之旅吧。

 

龙 已修改_20240209073401.jpg

  寻迹中国龙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在中国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虚构的,是“神兽”。但数千年来,龙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情感纽带和精神象征,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其实,从考古发现角度来看,中国“龙”迹可寻。

  在河南的考古发现中,发掘出土的“龙”形象文物数不胜数。但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在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蚌塑龙、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这两项重大考古发现甫一面世就震惊世人。

  1987年,考古人员在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三组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塑图案遗迹,距今约650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一丕说,与史前其他区域出现的单体龙形象相比,西水坡蚌塑龙图案与其他类型的图案如虎、鹿、蜘蛛、人图案组合出现,所揭示的内涵更加丰富。尤其在编号M45墓葬中,墓主人旁边是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在东、虎在西,与战汉时期逐渐兴起的天象学说中的“东青龙,西白虎”之说一致,因此这个蚌塑龙虎图案也被认为是最早的天象图。

  这组龙虎图案中,龙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作腾飞状,十分生动。1987年10月,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在西水坡遗址考察完蚌塑图案后,激动地说:“我总算为故宫里的龙找到了祖先,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

  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认为,中华龙文化源自西辽河,辽西地区的龙崇拜观念,最早源自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发现有最早猪首龙的原始形态,而同属兴隆洼文化的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体形最大的早期龙的形象,同时还出土有龙纹陶罐残片。在他看来,仰韶文化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三组用蚌壳堆塑的龙的图形,应该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的玉龙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这也表明,龙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应该是多元的。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宅兹中国”专题中,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作为镇馆之宝之一,被放置在大厅的单独展柜中,尤为抢眼。

  2002年,“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震惊了整个考古界。绿松石龙由2000余片绿松石镶嵌组成,体量之大、制作之精巧、用绿松石片之多,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堪称“独一无二”,被誉为“中国第一龙”。

  仔细看这条绿松石龙,硕大的龙头放置在一个梯形托座上,嘴部略微突出,由绿松石和白玉雕刻的对蝉形半圆柱组成了长长的鼻梁,还有一个醒目的大鼻头,是由绿松石制成的,而眼睛则是两块圆形的白玉,身躯似蛇,好像正在游动,充满了远古的神秘。蝉和蛇都可蜕化重生,二者结合的龙还可飞天、入水,被夏人赋予美好的寄托和信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在二里头遗址,龙文物的地位是显赫尊贵的,是与夏王和其他贵族密切相关的。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是夏代以龙为图腾的证明,它不是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龙形象器物,但因其对后世中国龙的形象产生了较大影响,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千百年来,古人塑造的“龙”不断演变,贯穿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图腾,凝聚起华夏儿女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寻龙线索-1_s.jpg

  龙旂阳阳宅兹中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独特精神标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河南是龙的家乡。太昊伏羲以龙为图腾,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河南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与龙有关的遗迹和文物,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等时期,中原大地“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商代重视祭祀,龙不仅被记录在甲骨上,也大量出现在青铜器和玉器上。夔龙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纹饰。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青铜建筑构件,正面是兽面纹,侧面为龙虎搏象图。商代晚期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呈蜷曲状,头尾相接,中有缺口,尾尖内卷,整件玉龙纹饰精致,线条刚劲有力。商周时期龙形玉佩种类繁多,有C形、S形和双身合体形等。C形龙有玦形和环形两种,一般首尾相接,造型和制作工艺上比较简单,是商周时期玉龙的典型造型。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龙造型更加生动。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莲鹤方壶上有多种形态的龙,不仅有阴线镂刻的龙、凤纹饰,腹部还攀附着几条蜿蜒飞动的巨龙,正缓缓向上移动。圈足下有两条勾首顾盼的龙,承托壶身的龙与壶体上所附饰的龙、兽向上攀缘的动势,相互应和,在视觉上给人以轻盈的动感。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禁是春秋中期青铜器,四周有12条龙形怪兽,兽有大角,张口吐舌,挺胸扬尾,攀附于器壁之上,有欢跳欲活之感。

  秦汉时期,龙的造型基本定型。东汉王充《论衡》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马首和蛇尾这两大特征,贯穿于龙文化的历史。唐以后出现的鱼尾造型,是基于“鲤跃龙门”这一科举文化派生出的“鱼化龙”传说。

  汉代文物中,瓦当、砚台、画像石、画像砖上有大量的龙纹图案,而且频频出现伏羲女娲形象。永城芒砀山汉墓出土的四神云气图,青龙在天,逶迤磅礴,玄武在龙嘴之前,似与青龙打闹嬉戏。

  唐代龙元素文物比较有特点的是龙形柄瓷尊和云龙纹青铜镜。郑州博物馆收藏的巩义窑出土的唐代白釉双龙瓷尊,在尊的口沿和肩部附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龙首伸向尊口之内作饮水状,妙趣横生。云龙纹是我国古代传统图案中常见的祥瑞题材,云龙纹青铜镜在很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展出。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是宋代建筑,石雕中有飞龙图,两龙相对飞舞,前者回首相望,后者奔腾向前,首尾呼应。

  河南博物院收藏有明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出土于荥阳贾峪镇楚村明周惠王墓,龙首高昂,龙首与龙尾相应,缠绕器身,呈迎风肆意飞扬状,凶猛威武。

  甲辰龙年春节将至,博物馆里过大年,博物馆常规展览中不仅能找到龙文物,一些博物馆还围绕“龙”的主题统筹谋划,推出以“龙”精神、“龙”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

  河南博物院与中国文物报社及生肖文化传播联盟50多家文博机构共同推出“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图片展,这个展览在我省多家博物馆展出。三门峡博物馆、南阳唐王府博物馆承办的“龙起中华——中国龙文化百馆联展”在多家博物馆展出。洛阳博物馆携手龙门石窟研究院、偃师博物馆精选20余件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龙元素相关文物,推出“寻迹中国龙——洛阳出土龙文物特展”。安阳博物馆“龙腾古今——甲辰年龙文化展”,以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中的龙形为基础,力图从考古学视角展示中华龙文化。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瞄准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吧。

aba1853e7c0c4ac2a4bd397dd241f1ea.jpg

   “三龙聚首”钧瓷茶壶。 受访者供图

  龙年“手造”迎新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霞 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姚广强 赵珊珊

  龙行龘龘、龙飞凤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代表力量、智慧和美好愿景。甲辰龙年春节将至,河南各地的艺术家们纷纷推出龙元素作品,表达对新春的祝福。

  2月6日上午,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苏家作村的龙凤广场上异常热闹,伴随着乡土气息浓郁的锣鼓声,龙灯、凤灯舞动,洋溢着欢快喜庆的气氛。

  “今天是联排,从明天开始到正月十六,苏家作村龙凤灯舞要在苏家作年集上表演,大年初一和初八还要到郑州文化馆演出。”苏家作村党支部书记毋章领告诉记者。

  苏家作村龙凤灯舞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其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由焦作苏家作村艺人毋黑旦所创。每年春节,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期盼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都要制作龙、凤形象的花灯,并进行灯舞表演。

  苏家作龙凤灯舞保护协会秘书长毋小军介绍,近年来,随着该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村民参演率不断提高,龙凤形态、规格逐渐丰富,有大龙、小龙等。舞蹈节目也由传统的“两龙一凤”发展到20条龙、6只凤、50多只伴舞灯,充分彰显出龙飞凤舞的神韵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在中国钧瓷文化发祥地禹州神垕镇,喜迎甲辰龙年,很多手工艺人的作品里出现了龙的身影。

  在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市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志钧的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一款名为“三龙聚首”的钧瓷茶壶作品。这件作品是刘志钧团队设计、历时半年反复试验烧制而成的,获得新年礼·中国龙全国陶瓷创作设计大赛金奖。

  刘志钧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龙聚首万事不愁”的说法,“三龙聚首”钧瓷茶壶上的龙,盘在壶嘴上的龙象征着财富和好运,卧在壶盖上的龙代表尊贵、荣耀、力量,把手上那条龙则代表智慧和知识,“三龙祥瑞”寓意国运昌盛、人民幸福。

  豫中有“龙瓷”,豫西北有“龙砚”。天坛砚(盘谷砚)产于济源,中国十大名砚之一。近日,位于济源市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天坛砚(盘谷砚)展馆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高跟栓拿出他新设计的“宝贝”给记者看:一方椭圆形的砚台,中下部挖出一个柳芽黄的砚池,周围透雕蓝色海水祥云纹,一条龙神气地穿游其间,龙鳞片片分明,龙眼炯炯有神,仿佛随时会跃出砚台,飞向天际。

  “我们特地设计了10余款龙元素作品,主要有蛟龙出海、龙腾盛世、龙凤呈祥、飞龙在天等,都蕴含喜庆吉祥之意,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高跟栓说,因龙的雕法较为复杂,他们从去年上半年便开始构思筹备,龙砚系列作品采用浮雕、透雕、立雕等多种技法雕成。

  除非遗作品外,全省各地文创产品的“含龙量”也在飙升,可爱萌动的布偶龙、威风凛凛的龙头帽、小巧玲珑的龙挂件……龙元素的加入,不仅增添了喜庆气氛,也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a7387a5fe4744c6496551868b9eb7f83.jpg

  2月7日,宜阳县锦屏镇杏花村里灯光璀璨、人头攒动,新春庙会大型灯展正式启动。田义伟 摄

Page_h.jpg

 

责任编辑:申彬彬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