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院地协同支持,我省全力打造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这个圈不一般

2023-12-28 10:24:08 来源: 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核心提示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两年来,省委、省政府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为“一号工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2022年年底,以“打造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为重建重振新命题,河南省科学院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一年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持续提速。这个“圈”建设得怎么样了?河南省科学院正以实际行动交出答卷。

微信截图_20231228073206.png

  位于郑州龙子湖的河南省科学院。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聂冬晗 摄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院地协同支持,我省全力打造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

  这个圈不一般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通讯员 刘红云 张培

  冬日的陆浑水库波光粼粼,从楼上的实验室向外眺望,山水相映的美景尽收眼底。

  几天前,河南省科学院中原药谷科创园在嵩县揭牌,这里成为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最新一环,孕育着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又一个创新增长极的诞生。

  一年前,人们还在好奇发问,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会是个什么样的圈?如今,随着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持续提速,“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科技城”为首的河南“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已然形成。

  “高能量密度的无负极金属电池的开发是未来储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们团队正在和新乡一家铜箔加工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开发表面改性的铜箔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卢琼琼说,如果研究顺利的话,未来还有望填补货运领域应用大型储能电柜的市场空白。

  去年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在德国一家材料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一段时间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河南。“现在河南也有了很多不错的科研平台,与其在国外‘打工’,不如回来为家乡贡献一份光和热。”在这场与家乡的双向奔赴中,省科学院也为他送去了人才保障的“定心丸”。事业单位编制、免费人才公寓、A类博士年薪、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青年人才最需要的待遇保障,基本得到了解决,卢琼琼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事业中。

  “N-取代马来酰亚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材料中间体。最近,濮阳一家企业找到我们,寻求这种材料的合成工艺。”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中贤介绍,经过团队研发攻关,目前已将相关工艺转让给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既减少了废水污染,又为企业大大降低了成本。

  “有了重建重振的省科学院这个开放平台,科研人员跟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会更容易。企业直接提问题,我们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很快就能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李中贤说。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这种合作模式已渐入佳境。一方面,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与经营成本,实现企业家与科学家良性互动、相互拉动;另一方面,为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来豫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全要素保障,为科研人员在豫低成本创业提供全周期支持,为科创企业落豫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

  一缺平台、二缺人才、三缺技术,创新要素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曾严重制约着不发达县市的发展。

  “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些尝试,但成效都不明显,省委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的战略决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沁阳市委书记王家鹏看来,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是不二选择。

  困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山头”,正逐渐被攻破。科创园建成两年来,已成为集应用研究、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为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共引进30余个专家团队、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入驻,为沁阳解决了县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如今,科创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多达百余项,带动企业增加产值亿元以上。

  回首过去一年,河南省科学院按照“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院地协同支持”的科研组织方式,集聚研发机构、科技成果、科创资本、高端人才,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正逐渐成熟——

  在中原科技城打造中原量子谷,已入驻国科量子、长江量子等一批全国顶尖的量子企业及其科研团队,一个形成闭环的一流量子科技生态产业集群将成为现实;在郑州高新区,围绕新材料产业布局材料研究所、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等高能级研究机构,建设近3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河南省科学院(洛阳)科创园暨中原美谷美丽绽放,河南美妆产业自此扬帆起航……

  两年前的隆冬时节,那声诚挚的“归来吧”,言犹在耳。时隔两年,伴着中原量子谷平台施工的轰鸣声,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建设正酣。

  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拔地而起,会有更多行业龙头企业抢滩入驻,会有更多的人才加盟这里、扎根河南、圆梦中原。

微信截图_20231228073252.png

  下好量子计算“先手棋”

  ——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中,量子科技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方向之一。想要在量子科技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桁眼中,河南的这步“先手棋”,可以着眼于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重要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主要国家纷纷发布了量子技术发展规划,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也都投入大量资源布局这一领域。”12月25日,范桁对记者说,因为在基础科学研究、新材料和药物研发、类脑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等领域都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量子计算的前景十分令人期待。

  但量子计算以何种方式应用尚处于探索中。“云平台对于培养国内量子计算研究生态至关重要,是急需发展的一项关键核心技术。”在范桁看来,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量子计算云平台将是一种主要的使用途径。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频频向全球人才发出诚挚邀请,范桁和他的团队也接到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量子计算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河南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共建中原量子谷,布局量子科技产业,其整体布局、发展定位等都和我们团队契合度很高。”经过多次洽谈,范桁被这份来自河南的诚意和决心打动,带领团队入驻中原量子谷,开展量子云算力方面的研究与布局。

  “我们将在河南部署两个超导量子计算实验测控平台,同时进一步投入资源,发展量子芯片设计制备、云平台软件和量子算法应用等技术和相关理论研究,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他说。

  对于量子计算这种未来的“卡脖子”技术,必须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加紧科研攻关。

  “无论从技术发展的必要性,还是从安全性上来说,我们都应当建设好一个独立自主的量子云算力平台。”范桁希望,未来通过长期发展和迭代,让这里成为立足河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量子云算力中心。

  “左邻右舍”共享创新

  ——访长江量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自从入驻中原量子谷,长江量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犇越来越频繁往返于郑州与武汉之间。与前几年第一次来河南时相比,他的感受有了巨大的变化。

  “科技型企业落地,孵化器是少不了的。之前来郑州时,这样的载体并不多。但经过这两年发展,尤其是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后,看到河南把最好的地块拿出来做科研,我深刻感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12月26日,范犇对记者说。

  锻造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今年8月启动建设以来,中原量子谷作为全国首个量子行业专业孵化赋能平台,正围绕产业转化的关键痛点和共性需求不断发力——为长江量子等入驻企业成功嫁接研发、客户、供应商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及融投资提供支持,引聚转化一批企业在本地投资落地,将“知产”转变为资产。

  量子信息产业在全球来看都是前沿产业,在这条新赛道上,河南如何才能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随着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持续提速,省科学院探索出“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院地协同支持”的科研组织方式,形成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产业化、工程化的创新链条。

  如今的中原量子谷,企业与科研机构交错布局,试验设备共享,企业家与科学家随时交流碰撞火花,这种“左邻右舍”的创新生态,正孕育出一个新的未来产业集群。

  “与传统的科学家自己出题、自己解题不同,这种方式既新颖又高效。通过解答企业的问题,科研人员有了新的研究方向,找到更多应用场景,让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非常值得推广和借鉴。不仅企业家和科学家碰撞出了火花,企业之间也找到了合作的契机。”范犇介绍,长江量子最近跟河南省豫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将共同研发一款用于地矿探测的量子重力梯度仪。

  “目前,我们已经在中原量子谷布局了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光量子芯片封装测试实验室和量子安全终端示范产线。”范犇表示,未来希望能够全面推广这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模式,以河南为中心辐射全国,并力争探索建立行业标准。

  让创新成果更快落地生“金”

  ——访河南省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执行所长何小波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市场,是一个很长的链条,过程中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对高校科研人员而言,学术和科研成果转化,往往在两条路上跑,你熟悉的可能只是链条中的一段。

  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在山东师范大学做了3年老师后,今年3月,不愿安逸躺平的“90后”科研青年何小波决定跳出“舒适圈”,担任河南省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执行所长,准备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折腾”出一番成绩来。

  “高校的科研工作相对偏基础研究,成果产出更依赖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对我个人而言,做研究的根本目的还是想学以致用,做一些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东西,让成果实实在在地落地转化、服务产业。”他说。

  重建重振后的河南省科学院,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作用不断加强。截至今年年底,400余名像何小波一样的新招引博士、博士后加入进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持续加速。

  省科学院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令他们感受最深刻的地方。“与高校相比,这里把‘不拘一格’四个字展现得淋漓尽致。考核标准更多样化,不以论文论英雄,不用论资排辈熬年限,我这样的年轻人也能有挑大梁的机会。”如今何小波所在的团队中,基本都是“80后”“90后”年轻人。

  目前,物理研究所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将光学检测技术精准应用在临床诊断、药物发现、食品过程控制和生态环境等领域。

  “拿癌症筛查来说,传统的医学筛查方法普遍存在灵敏度低、费时和过程繁琐等缺点。如果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荧光增强等光学手段,能大幅提高癌症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实现高灵敏快速医学检测,推动光学检测技术应用于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术后康复效果评估。”何小波说,团队目前正在和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医院、南阳肿瘤医院等商谈项目合作。

  新年将至,他的目标依然是多出成果,解决产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癌症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检测,从基础研究方面来说,相关文献已经很多了,但省科学院提供了将光学检测平台真正产业化的机会,我们希望能实现从试剂、检测芯片到测试仪器等全链条的自主开发。”何小波表示。

Page.jpg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