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搬迁前的村子。”12月8日,在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村委会前的广场上,村里的导游全丰霞指着一张满是土坯房屋的老照片对记者介绍,“那时候,我们一家三代挤在一间土坯房里,全家人的生计靠种地勉强维持。”
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陆续有36.8万人搬离故土。2011年6月,175户750人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到这里。
移民搬来后的邹庄村,白墙红瓦的小楼一排排一行行,水电气供应到户,网格员服务上门。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村庄区位好,但当时体量小,产业底子薄,发展受限制。”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之后,淅川县立足该村的区位优势,提出了“大邹庄”战略,整合邻近的水闸、下孔、孔北等村,成立联合党支部,统筹更多力量,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冬小麦长势喜人。“我们村建设了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成了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全丰霞介绍,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监测田里的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只要手机轻轻一点,千亩农田都能喝上“自来水”、吃上“营养餐”,便捷又高效。
“几年前,村里引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了邹庄村掘井人农业合作社,通过‘村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发展了大棚草莓设施农业1000余亩,莲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600余亩。”邹玉新介绍。
“老乡,每年在村里能挣多少钱?”寻着果园里的阵阵笑声,记者找到了正在地头干活的村民,攀谈起来。
“六七万吧!”村民王凤菊快人快语,“我家入股草莓种植合作社,一个月能分红200多元;加上在果园的务工费、家里民宿的盈利,还有销售零食炒货的收入,一个月能挣6000多块。”
阳光下,笑声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