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河南日报》01、09版
时光的表盘之上,总有一些耀眼时刻,标注历史的进程。
1978年—2023年,时间走过45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郑州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映射出中国改革开放45年的壮丽图景。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
郑州在迭代成长——
建成区面积从60多平方公里扩大至近1400平方公里,总人口从437.9万人增至近1300万人,城镇化率从32.4%提升到79.4%。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经济体格”块头大起来、筋骨强起来。1978年,郑州经济总量仅有20.3亿元;1990年,GDP突破百亿元大关;2003年,迈入GDP千亿元行列;2018年,成功实现“GDP破万亿元、人口破千万、人均GDP破10万元”三大突破;2022年,GDP达到1.294万亿元。
2023年前三季度,郑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全省第一,扛起了“郑龙头”勇挑经济发展大梁的使命担当。
郑州在不断超越——
从普铁时代的“十”字形交会到高铁时代的普铁、高铁双“十”字形交会,再到速度经济时代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从郑州机场到“空港新城”,在不断厚植交通区位这个“最大优势”的过程中,郑州成为全国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空港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从60多米高的二七塔到郑东新区280米高的“大玉米”、285米高的“双子塔”,城市天际线拉高了,一个个商圈串起城市消费新图景。
从省会城市到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特大城市,荣膺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百强、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百强,“郑龙头”“郑中心”“国际郑”成为这座城市新的代名词。
郑州在加速崛起——
新的战略定位,新的使命担当。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赋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叠加”,郑州都市圈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国家复函的都市圈……郑州正越来越多地担负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重任。
郑州在向新向强——
郑州西郊,有条路叫棉纺路,印证着郑州轻纺工业的往昔辉煌。改革开放45年,曾经“纺机一转,全国穿暖”的“轻纺城”已渐行渐远。如今,郑州正在加快培育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超百亿级企业17家,各类经营主体近200万户,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奋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算力之城、超充之城、钻石(超硬材料)之城、量子之城。
开放发展已成为郑州的鲜明标识和亮丽主色。抢抓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机遇,郑州以做优做强物流枢纽为突破口,创新推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个方面协同发展,拓展开放空间,从内陆城市走向了开放前沿。
向改革创新要未来。郑州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打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的组合拳,高起点规划以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为支撑的中原科技城,推动河南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打造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加速推进中原医学科学城在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着力引进大院名所、科技型“头部企业”、省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团队,积极参与构建“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让科技创新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加快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国际化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起高峰。
每一次历史性的抵达,往往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
时间,开启新的书写;郑州,翻开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