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为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从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每年培育约2万名“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我省“头雁”项目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实施。河南农业大学2022年承担了全省“头雁”项目300人的培育任务,2023年,又作为全省唯一“头雁”项目培育机构,再度承接350人的培育任务。培训班从7月20日到9月8日相继举办了3期,主要采取“线上+线下”集中授课等方式进行。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说,将依托学校农科的优势,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重实践”的培训要求,用最优质的师资队伍、最科学的课程设计、最实用的成果技术,保障“头雁”项目的高质量实施,让参加培训的“头雁”能够实实在在接触到专家,学到真知识,力争为社会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示范效应强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领跑者,形成“头雁”引领、“雁阵”齐飞的格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量身定制确保“头雁”学有所获
“我现在最困惑的就是蔬菜烘干保鲜问题,比如豇豆烘干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颜色都会变黄,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可以来解决。”信阳市平桥区万惠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刘刚说出了自己生产中面临的困惑。
对此,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李瑜教授说:“你今天算是找到人了。我领衔的河南农大果蔬研究团队拥有最先进的果蔬色泽保持技术,目前已经攻克护色的保持技术。经过一系列的护色处理,果蔬的新鲜度保持得很好,甚至比鲜果的色泽还要好。”
这是河南农业大学承办的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2年第3期培训期间,15位来自河南农村基层一线的产业发展带头人与10名河南农业大学各学科的专家教授展开讨论的一个话题。
与传统培育项目相比,“头雁”项目培育对象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等6类人群。在培育模式上,“头雁”项目不是简单的一次性集中培训,更加注重跟踪问效,培训内容将针对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带头人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及实际需求进行量身定制。
为此,按照“四个一”培育的模式(即一次性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河南农业大学制定了“头雁”学员全面培训帮扶的计划方案,助力学员产业升级和能力提升。
今年7月21日,首期集中培训在河南农业大学如期开班。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教育培训处处长韩津琳、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唐新伟在讲话时说,鼓励学员们认真充电蓄能、学好理论知识,增强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王吉庆从蔬菜产业发展呈现的新现象、河南蔬菜优势茬次、设施机构选型、生态循环农业的意义、生态循环农场适用技术等5个方面向学员进行讲解。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首期培训班上,河南农业大学研究员马长生为学员分享案例教学:如何选对品种、种出品质、卖好价钱。面对农产品不时出现的价格波动,特别是针对一些大户和农业园区经营者在菜价很好的时候仍然不赚钱的问题,他从园区精准定位、市场准确预测、作物种类选择、茬口合理对接等方面讲解阐述;又从水肥、配套技术、管理等方面讲解如何种好,从营销、包装、品牌等方面告诉学员如何卖好。课堂上,学员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时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学员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专家教授都会讲到。”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赵翠萍介绍,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尽量满足每一名学员的需求,力争学有所用。
河南农业大学还倾力打造了“三农会客厅”,让专家与学员面对面交流互动;联合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积极参与培育,设置“头雁”学员产品直播专场;举办各类产业发展研讨会等,牵线产业项目对接,助力“头雁”羽翼更丰满、飞得更稳健。
走进基层提升“头雁”实战能力
重理论,更重实战。在总结2022年“头雁”项目培训经验和做法基础上,河南农业大学不断推陈出新,优化和创新培育模式。
河南农业大学一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重点依托学校国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团)、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小院等科技服务队伍开展帮扶指导,同时邀请“头雁”学员参加园区研讨会、产业观摩会和农业博览会等各级各类活动,提升培育效果。
5月22日,“2023年河南农大农业园区发展研讨会”在河南农大马村优质果蔬科教园区举行。学校培训的部分“头雁”学员,与来自河南、安徽、山东等地近200家大中型园区、专业合作社的人员齐聚河马仙果小镇考察交流,共同探讨农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5月23至24日,河南省无土栽培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在郑州召开。会议由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主办。学校培育的部分“头雁”学员及来自全省各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无土栽培产业配套企业等近100人参加现场的学习和观摩。
学员们通过学习最新的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观摩河南农大西瓜、甜瓜、番茄、辣椒等2000多个最新科研成果,与专家和同行观摩优质瓜菜新品种,学习现代瓜菜种植技术,探讨现代瓜果蔬菜园区运营和管理,交流农产品电商销售经验,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与此同时,学员之间也深入对方企业基层,相互借鉴学习。9月8日,第3期结业典礼刚一结束,培训班班长杨田亮就带领学员前往所负责公司——河南省田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郑庵生产基地参观交流。学员们参观了奶牛养殖棚、干湿分离车间、高温快速发酵系统、有机肥条垛发酵堆、有机肥生产车间、实验室等,了解养殖场粪污的资源化合理利用途径。学员们认真听取讲解,并对养殖环节与企业管理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讨论。互相交流使得思维火花产生碰撞,大家获益良多。杨田亮表示,每一次互访、考察,都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通过学员之间的互动,扩大朋友圈,开阔了眼界视野。
“通过学习,我不仅了解到了关于乡村产业、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头雁学员,我要以身作则,发挥好自己的带头作用,带领身边更多村民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周口市淮阳区鲁台镇大姚营村姚亚杰说。
突出“育”字实现“头雁”成长成才
“头雁”项目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农民培训,关键要突出一个“育”字,要让农民实实在在上大学,潜心学习,接受指导,成长成才。集中培训结束后,河南农业大学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开展跟踪服务,为学员提供长期帮扶指导。
“头雁”学员王晶是舞钢市金菇菌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对香菇种植技术掌握比较好,但深加工还很欠缺。因为公司目前有一套西瓜酱生产线,就萌生了生产香菇酱的想法,不知道该不该做。今年7月,河南农业大学“头雁”导师、国家首批乡村振兴产业顾问组专家、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李瑜教授来到这里开展帮扶指导。李瑜针对目前香菇酱的关键技术点及这类产品在市场的表现等谈了自己的看法,考虑到河南已经有了香菇酱知名品牌,建议学员不要做传统意义上的香菇酱,要走差异化、区别化发展道路,同时建议公司可以考虑对香菇预制菜细分品类进行研发。
“头雁”学员的产业涉及粮食生产、果蔬种植、菌菇种植、畜牧养殖、中草药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十多个领域。在河南农业大学贴身式辅导下,许多学员正逐渐成为当地产业“带头人”,在助力当地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崭露头角。
灵宝市的赵启辉是“头雁”项目培训班的学员,在三门峡沿黄生态廊道灵宝市大王镇后地村建设了民宿并承包了200亩古枣林,以保护和发展古枣林为目的,带领村民发展大枣产业增收致富。“另外,我们还开发了蒸枣等产品,建设枣干厂一座。这样不但提升了大枣的附加值,还给留守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2022年,我们总共销售蒸枣30余万元,支付人员工资10多万元。仅去年我们收枣就给部分村民增加了两三万元的收入。他们以前都是按2元/公斤左右的价格就把枣卖给外地客商了,我们就地收购按7元/公斤的价格。今年,村里人种枣的积极性明显高了很多。”他表示,这次培训收获满满,正积极邀请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给予全方位指导,准备投资1000万元,利用红枣发酵制品,建设酒厂和醋厂,带动乡村振兴。
随着第3期培训班结业典礼的举行,2023年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河南农业大学培训圆满完成集中授课,全面转向跟踪辅导培育阶段。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多措并举,加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实施过程中,对已经完成一次性授课的“头雁”学员进行全面的帮扶指导,助力产业升级和学员能力提升,着力打造出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