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连城
网上冲浪时,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同一类型的视频,越刷越多;同样主题的文案,屡见不鲜。当以为整个网络都与你同频共振时,借一部别人的手机,却刷出迥然不同的热点。这便是网络时代的“回音壁效应”。
所谓“回音壁效应”,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扭曲等方式不断重复,以至于身处其中的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以为这就是事实的全部。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资讯类APP能根据关键词、观看时长、使用习惯精准为用户画像,智能算法让“回音壁”更加坚固。
几年前,在一场演讲上,有位观众向一位互联网大佬发问,为什么资讯类APP老是推送一些庸俗甚至低俗内容。互联网大佬回答得简洁干脆:你看得越多,它推得越多。当时看来,这似乎是嘲弄观众品位不高,现在想想,这种利用算法加固“回音壁”,又将所有的道德责任抛给用户的做法,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吗?
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回音壁”里,必然导致一叶障目,也无助于凝聚社会共识。走出认知的“舒适圈”,打破传播的“回音壁”,才能真正接近真相,涵养更加健康、清朗的网络生态。
“破壁”必先“面壁”。人是被经历塑造的动物,眼界、思维、兴趣、喜好都有所不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需要在交流、传播中获得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回音壁效应”是一种客观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需要对这种认识的“温床”加以警惕。事实上,以个体有限的理性而言,我们很难完全避免“回音壁效应”,但认识到这个思维盲区,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破壁”必须“善治”。移动互联网时代,“回音壁效应”之所以如此巨大,与智能算法的加持直接相关。在一些技术主义者看来,数据分析量越大,用户画像越精细,信息“投喂”也就越精准,长此以往,智能算法将“比我更了解我自己”。这既体现着技术进步,也暗藏着资讯伦理风险。对此,有关部门须规范算法使用,对恶意制造“回音壁”的行为进行惩处;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增加多元信息供给,减少“回音壁效应”的发生。
“破壁”之路注定艰辛,但智能时代,人始终应该是主宰。营造多元、开放、文明的网络空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勇敢“面壁”、主动“破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