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不仅记载了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那段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10月21日,红旗渠风景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参加2023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的中外嘉宾走近这座永不断流的精神之渠,用文化之旅的方式实地感悟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纪念馆
“这些事迹是真的吗?太感人了。”在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细致入微的讲解再现了那段难忘的修渠岁月,纪念馆陈列的一件件修渠工具、一幅幅旧照片把时间重新定格在20世纪60年代,沿着时间的长廊,林县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一一呈现。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尼日利亚籍留学生李昊瑞(RAPHAEL EBUBE OJIMMADU)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直询问:“这真是人工建造的吗?真是太震撼了。”
历史记载,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全长1500公里,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被称之为“人工天河”,是“新中国奇迹”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青年洞
谈到参观完红旗渠的感受,李昊瑞接着说:“这个工程彰显了中国人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正是老一辈儿人的无私奉献才造就了今日的大美林州。”
在实地感受红旗渠的地形地势后,这一伟大的“人工天河”让北京语言大学越南籍留学生阮氏妙翠(NGUYEN THI DIEU THUY)深感震撼。“红旗渠坐落在山谷内,遍布石头与山林。在那个年代,科技并不发达,生活条件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1960年,为了解决用水的问题,人们用现有的工具一点点挖掘,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成功把水引进田里。”阮氏妙翠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自力更生,在现有的条件下为了生活而努力。艰苦创业,在艰苦的情况下更加努力地奋斗,才能看到更加美好地明天,给予下一代更好的将来。团结协作,在艰苦的环境下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力前行,通渠水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这真的令我非常感动。无私奉献,即为了社会奉献自身。”
青年洞旁的题刻
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阮氏妙翠对未来充满期待地说:“在中国的日子里,我与周围的伙伴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收获满满。我们留学生都非常热爱汉语,热爱中华文化,希望能在中国学好汉语,毕业后回国成为优秀的中文教师,秉持初心无私奉献,满足越南人民学习中文的需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此行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金森成第二次来红旗渠,红旗渠精神依然让他感动。“红旗渠是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开凿出来的伟大工程。我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比如我会和周围同学、朋友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团结协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是红旗渠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吧。”(周金淼 杨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