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陆桥通道与京广通道交会区域的河南,依托中原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自身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通过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构建高端产业集群、做优做强县域经济,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2022 年 6 月 20 日,郑渝高铁列车行驶在重庆奉节梅溪河双线特大桥上
(上篇)为中部崛起锻造新增长极
半月谈记者 翟 濯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在中西部地区打造创新创业先行区,完善区域创新平台,健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综合集成。近年来,河南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努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
走好创新驱动“华山一条路”
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河南十大发展战略,其中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位列河南“十大战略”前列。为此,河南高规格成立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加快构建以政府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科创体系。自2021年7月以来,河南相继揭牌成立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等10家省实验室;2022年9月,河南制定实施《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在国内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支持省科学院发展。
——引育一流人才。2022年5月,河南成立河南人才集团,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全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近3000人;河南省科学院也引进20余名国家杰青等一流人才作为首席科学家,招引博士学历人才150多名,重新搭建起骨干人才“四梁八柱”。
——促进成果转化。世界最大直径“高加索号”硬岩盾构机在郑州诞生,成功应用于格鲁吉亚KK公路等多项国内外重大战略工程;数据中心光互连芯片、5G用铜合金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龙门实验室攻克了电子级多晶硅提纯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省研发经费投入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均突破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50%,创新发展已全面起势。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已成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
2021 年 6 月 17 日,首台国产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在郑州下线(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推进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
河南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食品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及节能环保、智能电力等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紧抓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河南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制造业立省,建设制造业强省。
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修配厂起家逐渐成长起来的河南本土企业。多年来,宇通客车持续加快发展步伐,研发投入持续保持在营业收入的5%以上,拥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研发工程师团队超3000人,已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及产业化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在宇通新能源厂区,一辆辆外观小巧可爱的智能网联巴士小宇2.0平稳地行驶在道路上,没有方向盘,也不用人工操作,小宇就能实现自主超车、避障、泊车、充电等功能。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十三五”期间,河南初步建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农机装备、航空轴承、诊断试剂等研发和产业化处于全国上游水平,盾构机、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流感疫苗等领域技术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郑州信息服务产业集群、郑州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平顶山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以及许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等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在河南快速集聚崛起。2022年,河南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3%、8%。
大力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自2021年7月以来,河南大力推进实施“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建设,一汽集团、宁德时代、华为等众多名企进驻布局,一大批高质量制造项目在河南落地生根。项目密集落地也打开了地方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以确山县为例,新乡雨轩、华绿生物、大连世松等一大批产业龙头企业纷纷与其“牵手”,推动确山县门、提琴、生物制药等产业聚链成群,实现规模化发展。
截至目前,“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已在中原沃土上“栽培”出上万个大项目,带来9.2万亿元的投资。在“三个一批”项目带动下,河南202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15.1个百分点。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相关政策引导,河南省企业创新活力加速释放。2022年,河南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211家,其中“小巨人”企业达370家。
促进县域经济做优做强
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县域占据着全省近九成土地面积、布局超过七成的常住人口、贡献着六成以上经济总量。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中原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正是推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2021年9月份,河南以“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开发区改革。改革剥离了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促进其回归经济属性,进一步激发了开发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起重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是豫北长垣市两个主导产业,借助开发区改革契机,长垣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开发区改革与产业集群培育结合起来,突出卫华、驼人等龙头企业作用,健全“链长制”“盟会长”工作体系,构建形成龙头牵引、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发展格局。
此外,河南各个县区还正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信阳市淮滨县集聚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正向中西部最大的化纤纺织基地目标迈进;商丘市睢县拥有制鞋及鞋材配套企业400多家,年产能达3亿双,“中原鞋都”加速冲刺“中国鞋都”;周口市鹿邑县尾毛化妆刷企业约140家,吸引全国技术工人1.8万余人,年产各类化妆刷1.5亿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彭俊杰深耕区域规划和发展战略研究,对于中原城市群未来发展,他充满信心。“创新驱动‘建高地’、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有了这‘三高’加持,河南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中篇)陆空齐发力
半月谈记者 李文哲
今年上半年,河南省实际使用外资4.9亿美元,同比增长65.6%,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94家,同比增长50.4%;国铁集团郑州局单日最高发送旅客83.01万人,创历史新高;郑州机场完成跨境电商货量1.49万吨,同比增长121.1%……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客流、物流、资金流蓄力提速,枢纽经济赋能河南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原城市群建设主体,河南大力创建国际交通物流枢纽,深度融入国内国外双循环,迎来开放新机遇。
4 月 13 日,在济郑高铁中铁十局济南西制梁场,提梁机在转运箱梁 郭绪雷 / 摄
枢纽畅通:聚要素 强产业
深夜,工作一天的人们已进入梦乡。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北货运区,组板、卸机、装机、拆板……货运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每天凌晨两点开始接送航班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空公司郑州站操作主管陈鹏超一边与同事核对货物信息,一边告诉半月谈记者:“这个航班刚刚抵达,计划用两个半小时卸载110吨货物、装载130吨货物,然后再起飞前往美国芝加哥。”
内畅外联通八方,要素集聚强产业。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也是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由单一的航空运输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地,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08亿元,同比增长9.6%。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2021年,河南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其中“优势再造战略”明确提出要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物流拉动成为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抓手。
立足中原,全省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28.6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所有高铁站、机场、港口和省级开发区,6个物流枢纽获批纳入国家建设名单,现代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辐射全国,以郑州为支点,河南实现公路5小时覆盖我国4.7亿人口和29%的经济总量,铁路3小时覆盖我国7.9亿人口和58%的经济总量,航空2小时覆盖我国12.1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社会物流总额稳居中部六省首位。
面向世界,中欧班列(中豫号)业务范围辐射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郑州机场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全省开通23条铁路站点至沿海主要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线路……
中原大地上,一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带来客流、物流、资金流的大规模集散、重组、整合,随着物流体系加快完善,枢纽能级持续提升,偏好型产业不断壮大。
3 月 8 日,工作人员在宇通新能源厂区高端及海外承装车间里作业 李安 / 摄
项目为王:谋长远 敢为先
去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运营,河南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实现“市市通高铁”。
随着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相关线路的引入,郑州铁路枢纽衔接起北京、徐州、济南、阜阳(合肥)、重庆、广州(武汉)、兰州(西安)、太原(焦作)等8个方向,形成由京广、徐兰、郑渝、郑太、郑阜、郑济等干线及城际铁路构成的环形放射状特大型铁路枢纽。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米”字形高铁网建成一年来,该局累计发送旅客1.1亿人次,其中今年“五一”假期发送旅客较2019年同期增长31%,单日发送旅客创下历史新高。
以杂技闻名中外的濮阳市,曾因不通高铁让客商心向往而力不足。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一年来,前往濮阳观看大型杂技剧目《水秀》表演的人数增长约3万人次,较往年同期增幅达14%。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全市新签约项目约145个,涉及医药、耐火材料、化工等多个行业,总投资达1600亿元。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河南省近年来从顶层设计上坚持“项目为王”,高标准研究编制交通领域五年及中长期规划,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为项目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一年开两条,两年开四条”的“河南速度”一度领跑全国高铁建设。
目前,河南全省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共83个,总投资6646.9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566亿元,占比约53.7%。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为河南经济发展积蓄强劲势能。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随着铁路“拓展成网”、机场“强枢增支”、高速公路“13445工程”、水运“通江达海”等重大工程的推进,到2025年,河南将基本建成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综合交通网规模达到30万公里以上,基本实现“三通三覆盖”,即县县通双高速、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4.5米宽硬化路,高铁出行、民航服务、综合枢纽场站市市全覆盖。
开放更前沿:深度融入双循环
郑州综合交通运输研究院初步测算,到“十四五”末,河南省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将年均服务15亿人次旅客的无缝换乘,承接4亿吨货物的高效转运,拉动50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枢纽建设,并通过综合交通枢纽带动航空、高铁、临港等特色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关键路径。
“枢纽经济正在从内深度整合全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向外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河南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级主任科员郑广建表示,夯实枢纽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还需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的障碍。
不久前,郑州海关推出22条硬核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在畅通进出口物流方面,聚焦提升口岸物流效率,全力支持航空口岸、铁路口岸、邮政口岸发展;在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方面,聚焦监管模式和流程优化,服务外贸企业和重要商品进出口;在帮助企业减负增效方面,聚焦“政策找人”,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为企业提供容错纠错、守法便利通道;在服务外贸创新发展方面,聚焦开放平台和新业态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创新。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中,源自郑州经验的“航空货运电子信息化”改革事项入选。这一改革有效破解行业长期存在的重复填报、多头申报难题,将助推全国航空物流业信息化改革。
让枢纽经济发展更具韧性、更具张力、更具优势。今年4月以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司法厅、省商务厅等部门组建4个工作专班,分赴广东、浙江、上海等前沿地区,走访政府、企业、大学、政务大厅、产业园区,在调研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形成《关于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3个专项改革方案。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加快构建“1+3+N”的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政策体系,开展一场触及实质的制度机制创新,从深层逻辑上真正破除堵点,全面激发改革的叠加放大裂变效应。
(下篇)文明发源地滋养文旅高地
半月谈记者 袁月明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文明赓续,在兹尤盛。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经五千年悠悠岁月,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人文景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河南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瞄准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定位,大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出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新意十足的高质量文旅产品,积极打造全链条文旅业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精神文化消费期待。
8 月 10 日,观众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参观 鲁鹏 / 摄
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
早上8点多,一身汉服打扮的四川游客乐均芳就带着孩子来到了河南博物院门口,与众多等待入馆的观众一道排起长龙。
“趁孩子假期有时间,专门陪他参加了十座博物馆的研学之旅,我们已经去过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龙门石窟,今天来河南博物院‘饱饱眼福’。”乐均芳说,她对此前风靡的《唐宫夜宴》中唐宫小姐姐的原型文物期待已久。
这个夏天,河南博物院“一票难求”成为常态,热度爆表。每一个展厅内都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贾湖骨笛、莲鹤方壶、云纹铜禁等几大“镇馆之宝”周围,更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观众。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目前每天参观河南博物院的观众数量能达到1.2 万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两倍左右。
“据我们统计,来馆参观的观众中70%左右都是18 岁至45 岁的中青年。可以说来博物馆、穿汉服、让假期与文化相伴,已经成为青年一代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马萧林说。
无独有偶。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即使较为偏远、公共交通相对不便,仍有大量游客自驾前来,一睹夏都风采。
据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赵晓军介绍,截至目前,该馆2023年暑期研学活动已达50余场,覆盖约2万人。
“除‘跟着小夏去考古’‘夏都诞生记’‘陶器修复’三大常设的主题研学课程外,我们今年还接待了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和研学联盟的研学团队。”赵晓军说,“还有来自美国、西班牙等地的海外人士参与其中。”
文化类研学游“遍地开花”,是“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河南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抓新机、蹚新路、展新颜的缩影之一。
今年4月,2023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在河南洛阳召开,河南省十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发布。从“文明寻脉”四大古都研学,到“大河安澜”黄河文化研学,从“红色传承”红旗渠精神研学,到“武道修身”中国功夫研学……中华优秀文化以旅游为载体,与时代脉动充分共振,文化自信根基在此间筑牢。
7 月 14 日,游客们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内游玩 吴刚 / 摄
以旅兴业,激活“新增长极”
告别高原,翻越崤函,黄河自豫西进入中原地区后,开始放慢奔腾的步伐,展露出温润的意味。阳光下,一条熠熠生辉的“金”丝带,串联起沿岸的古都“珍珠”。自西向东,从洛阳到郑州再到开封,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蔚然已成。
文旅“劲旅”,风起洛阳。
近年来,满眼历史、处处文化的洛阳抢抓文旅产业风口,推动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厚重文化的现代转化,让游客“穿越”千年,感受大唐气象。
踏上伊洛河的游船,在眺望龙门石窟的同时,来一场文雅“飞花令”;在洛邑古城换上汉服,摇身一变成为“大唐公主”;走过景陵长长的墓道,在洛阳古墓博物馆来一场“奇妙夜宿”;带上“通关文牒”,开启“神都奇幻志”全城剧本杀,或同“狄仁杰”共赴夜宴,或与“上官婉儿”相携游园……凭借“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洛阳不断出圈,跻身全国文旅城市“顶流”。
“商都”郑州,同样不遑多让。
自3000多年前商汤在此建立亳都,至今城址不移、人脉不断、文脉不息。河南·戏剧幻城、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华强方特旅游度假区、海昌极地海洋公园、银基动物王国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不断创下游览量新高。
“作为一座沉浸式戏剧主题园,河南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用沉浸式戏剧艺术,讲述中原大地上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河南建业文旅公司总经理姚培说,它不只是一个旅游点位,更是一个文化地标。
行至开封,宋韵满城。
置身清明上河园,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便真切地铺展在眼前。酒楼、茶肆、虹桥、码头、水心榭,各类建筑鳞次栉比;高台花鼓、水上舞狮、舞龙、打铁花、花灯展,民俗活动目不暇接;东京梦华、烽火汴梁等沉浸式实景演艺,让人直呼过瘾。
除打磨精品文旅项目外,河南还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游客互送、门票减免等具体举措,有效激活文旅市场。渐成支柱的文旅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板块。
以新出彩,数字科技赋能
走进龙门石窟景区旁龙门古街上的《无上龙门》体验馆,一幅巨大的龙图腾扑面而来。而随着齿轮转动,一场奇幻之旅开启:鱼跃龙门、伊阙大战、石窟开凿、神都洛阳、飞天牡丹……光影流转间,观众也沿着历史长河,在大禹、战国、北魏、隋唐时期穿梭,完成一场极致多彩的文化巡游。
这是一个由外径20米的超大水平全景球形幕布、19台激光工程投影机和立体声环绕音响打造的沉浸式三维影像空间,12分钟,360度,将龙门石窟之美尽显。
而在洛阳牡丹博物馆,1600多年前的《洛神赋图》借助全息成像、全彩2D屏等数字技术“活”了起来;展厅回廊处,“步步生花”不再是夸张的说法,不同造型和颜色的牡丹花会随着游客的脚步“绽放”,摇曳生姿。
“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活化文物、活化历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马萧林说,依托科技赋能,通过营造主体空间、场景体验,拉近了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展柜中的文物变得可参与、可体验、可感知。
《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基本路线和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建设数字景区、数字度假区。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充分应用,催生更多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延展出无限可能。
“黑科技”大力加持,“元豫宙”方兴未艾。老君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帝故里、大宋东京城等河南十大文旅知名IP,一键汇聚于指尖,轻点屏幕,便可瞬间穿越时空;河南各大文博场馆也不断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向科技和创意寻突破。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十四五”期间,河南计划每年支出4000万元推动文化旅游数字化升级改造,打造沉浸式数字场馆,让遗址“活”起来,在百姓生活中“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