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30平方米的斑马鱼养殖室内,3套独立的自动循环养殖系统上装有不同型号的饲养箱,2万多条斑马鱼在科研人员的精心饲养下,“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我们正在利用斑马鱼构建基因敲除疾病模型,用来寻找儿童疾病的发病原因,为疾病诊断、相关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9月12日,记者探访位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的省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时,科研人员正忙碌地进行实验。
这个团队将借助省医学科学院儿童医学研究所的平台,向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深水区”不断进军。
“从规划图纸看,省医学科学院儿童医学研究所的面积扩展近一倍,可以容纳更多研究项目。”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研所办公室主任张耀东信心满满。
做大增量,是张耀东频频提到的词。这些年,他见证实验室从“0”到“1”再到“100”的突破跨越:建起了基础研究平台、分子诊断平台、代谢筛查及细胞遗传平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全覆盖;依托实验室开展临床病例的罕见病检测,每年开展基因筛查千余例;人才团队从当初的寥寥数人发展为64人的硕博士团队,获批国家级项目13个、省部级项目26个。
更大的增量令人期待。7月15日,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揭牌仪式当天,儿童医学研究所作为首批10个研究所之一正式入驻。
它将建强一个科研实体。省医学科学院儿童医学研究所将依托省医学科学院、河南省儿童医院,定位专职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主要承担支撑儿科疾病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重要任务。
“研究所将瞄准儿童罕见病、出生缺陷、感染、肿瘤等疾病,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省医学科学院儿童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巍教授介绍。
借助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平台,儿童医学研究所还将持续引进专家,与本地团队联合开展儿童罕见病的精准诊治及早期干预、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以及儿童重大慢性病的发生机制研究。
更重要的是,儿童医学研究所还将通过“专家引进+团队协作”模式,让更多青年科研人员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站上医学科技创新的C位。
按下共聚焦显微镜的开关,释放出的激光束经照明针孔形成点光源,在荧光探针标记过的标本焦平面上逐点扫描,目镜定位的区域在计算机显示屏上清晰成像。
“这是在细胞培养室里培养7天的肠道类器官,它包含所有类型的肠上皮细胞,能较大程度模拟肠道组织。”已是下午1点,“90后”博士朱相展还在基础研究平台进行实验,这是一项体外培养肠道类器官的研究实验,目的是发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药物干预及治疗方法。
“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型研究模型,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朱相展介绍,“基础研究的魅力就在于此,于无人处更进一步,探索前所未知的科学区域。”
就在上个月,入职不到两年的朱相展就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实验室一侧的墙壁上,一句标语默默指引着他潜心科研:“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
“基础研究耗时漫长,也许要面临无数次失败,但遇到新发现的那一刻,成就感无与伦比。”同样拿到国青项目、从事新生儿脑损伤相关研究的博士李涛说。
“幼儿是患者中的脆弱群体,罕见病患儿是更加需要关爱的人群之一。”李涛说,“得益于科技进步和深入研究,针对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得到长足发展,儿童罕见病领域更是如此。这也体现了基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他期待着进驻省医学科学院后,能够与更多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科研平台开展合作,为早日攻克罕见病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