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张魏
8月8日,立秋。古人观测天象发现,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与四季相关: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巧合的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活动当日在郑州探寻古人如何仰望星空。荥阳青台遗址曾出土了远古的“北斗九星”,大河村遗址的彩陶上勾画着古人对星空的探索。仰韶文化时期的丝绸、建筑,汉代的冶铁,处处体现出创新这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荥阳青台遗址是一处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在遗址东部,内壕外侧,发现一处人为铺垫而成的祭祀区域,该区域中部偏北有按北斗九星形状摆放的9个陶罐。该遗迹与北斗九星有关,斗柄向北,陶罐东部有黄土圜丘,西部和南部有环绕九星和圜丘分布的4个瓮棺,南部有一个圆形祭祀坑。经国家天文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多位知名天文学家、考古学家现场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青台遗址的天文祭祀遗迹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天文考古实证。
青台先民把陶器摆放成北斗星象,而大河村先民将他们的天文知识画在了彩陶上。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介绍,大河村彩陶钵上的太阳纹,复原后是12个,说明观象授时概念已经萌芽。记录彗星的彗星纹、反映北斗尾部的星座纹、反映大气光学现象的日晕纹、反映月相的月亮纹、反映天极的“芒星”纹(六角星纹)……大河村人用彩陶纹饰记录了满天星斗。
荥阳青台遗址,不仅有最早的天文祭祀遗迹,也发现了我国最早的丝绸。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现证实青台遗址出土的罗织物是当时考古发现最早的丝织品。2015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寻找中国丝绸起源”项目,分别在荥阳青台、巩义双槐树等相关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展开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青台遗址考古发掘领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魏青利说,荥阳汪沟、青台遗址发现的丝绸和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牙雕蚕,确切地证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已经开始饲养家蚕制丝。
在大河村遗址现场采访,堪称豪华的“三室一厅”吸引着记者的目光。在大河村先民建造的众多地面式房屋中,始终沿用“木骨整塑”的建筑工艺,代表了仰韶时期建筑技术的先进水平。
胡继忠说,创新是大河村文化赓续发展的动力。房屋建筑中,大河村文化汲取南方的木骨泥墙技术,创新性地加以火烤,形成独特的“木骨整塑”技术,使房屋地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固性,同时具备了较好的防潮功能。城墙建设上,大河村遗址的城墙创新性地借鉴了北方地区的砌筑法,在缺少石材的情况下,制土成坯,土坯坚固且可塑性强,土坯砌筑的城墙拥有北方石墙的坚固性,又提高了建设城墙的效率。
青台、大河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古荥冶铁遗址则体现了汉代中原冶铁科技的辉煌。
古荥冶铁遗址出土的部分铁器上有“河一”铭文,说明这里是汉代河南郡第一冶铁官营作坊。
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馆长阎书广介绍,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众多冶铁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冶铁遗址,最具代表性,它的宏大规模和先进冶铁、铸造技术,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冶金的丰富材料,也是世界冶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冶铁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汉代容积最大的炼铁竖炉。在遗址陶窑火池内发现了许多煤饼,煤饼的发现使我国用煤做燃料的历史提前了400多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建魁研究员认为,郑州古荥、巩义铁生沟、南阳瓦房庄、鲁山望城岗、泌阳下河湾等大量汉代冶铁作坊的发现,体现了汉代中原地区冶铁业的高度发达。这些领先世界的先进工艺,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和不断探索、不断变革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也不断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