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人口密度虽大,但邻里之间交往少,“陌生人社会”特点鲜明。社区治理遇到难题,很多时候在于小区业主、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之间沟通不畅,社区有限资源难以应对多元诉求。将党支部战斗堡垒直接建立于小区、群众之中,用党建串联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以“党建引领”替代了小区治理“群龙无首”的现状,基层治理结构变得合理有序。
发挥社会治理中的最活跃力量的作用。党员是最容易发挥作用、凝聚人心的群体,让党员活动在邻里之间,示范带头作用将发挥得更加充分。无论为高龄老人打造休息点,还是融入党委中心工作开展志愿服务,都可以增强小区居民的凝聚力,营造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好风尚一旦养成,居民从置身事外转变成热心参与,从事各行各业的居民会自发为小区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一些抱有“看客心态”的居民将变成治理“常客”。
支部建在小区,应充分发挥好“双报到”制度。许多党员虽然是住户,但组织关系在工作单位,与本地党组织的活动存在脱节现象。发挥党员“双报到”制度,让在职党员到小区支部报到,壮大治理力量,充分利用8小时以外参与居住小区的义诊、义剪、维修等服务活动,使党员能够带头亮身份、践承诺,提升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建立让“有德者有得、有为者有得”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设置“积分制”兑换奖品等举措,能促使党员群众呈现积极的品德和行为。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正直和诚信会被认可并带来回报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为小区治理和发展尽心竭力。
将党支部建在小区内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为城市社区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相信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党支部在小区的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