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泥火万年 陶土涅槃

2022-07-06 09:18:29 来源: 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文化报道组

  引子:从一块陶土到出窑万彩

  在国家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一件仰韶文化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这件文物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阎村,以其腹部的绘画《鹳鱼石斧图》名扬海内外,这幅画被美术界称为“国画鼻祖”。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64件不可出境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只是陶瓷大省河南出土陶瓷文物中的一个代表,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夏商周的原始瓷器、汉魏釉陶、隋唐白瓷、唐三彩、宋元瓷器乃至当代陶瓷,勾勒出一部中原陶瓷史,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一环。

  瓷器的英文名称china在西方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足见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

  数千年文明史留下的每一件陶瓷,拼接出从古老到现代的足印,描绘出陶瓷中的河南……

  彩陶:文明深处的记忆

  彩陶既精美,画纹亦多殊。

  (当代)郭沫若

  新密李家沟遗址偶然出土的一块陶片,将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向前推进到10000年左右。

  陶器,是泥与火的结晶,这个发明创造,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古人从迁徙狩猎到定居农业的转变。

  技术一小步,文化一大步。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用泥条盘筑或手捏而成,器型简单。到了距今9000年至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陶器制作工艺和烧制技术有了明显进步,手制红陶器表面开始磨光,并出现了篱笆纹、指甲纹等纹饰。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巅峰期,距今7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以彩陶最具代表性,有人甚至称仰韶文化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是彩陶的文化,也是彩陶艺术的世界。

  仰韶文化的彩陶是烧后彩,陶工将陶器表面修整磨光,有的会涂一层白色或红色颜料打底,考古界称之为陶衣。精心调制好用矿物质制成的颜料,陶工用类似于毛笔的软头工具在陶器上绘制图案,闪烁的星辰、飞翔的小鸟、盛开的花朵、欢快的游鱼、人群快乐的舞蹈等等。纹饰绘制完成后入窑烧制,制作出来的彩陶颜色鲜艳,经久不褪,几千年后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风采。

  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是中原彩陶强盛期,彩陶数量众多、绚丽多姿、图案繁琐、变化明快,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具有高超的手工技术和丰富想象力。尤其是特有的花瓣纹,更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些花卉纹是以菊科和蔷薇科两种花卉的花瓣为母体创造出来的,并称之为“华山玫瑰”。

  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的强势扩张,形成了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三门峡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就是“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从展览上,可以感受到当时彩陶就像美丽的蒲公英飘落在黄河两岸的原野上。

  彩陶艺术在中国遍地开花。

  彩陶纹饰丰富多样,本身也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早期的简单点线到中期具象写实再发展到后期抽象的几何形图案。彩陶图案的变化,除了时代因素也有地域审美、文化信仰的差别,比如半坡彩陶的鱼、庙底沟彩陶的花、甘青彩陶的蛙等,都有自身艺术特点。

  彩陶图案由写实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由再现到表现,这是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那些抽象几何图案,在古人看来,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可能有原始巫术礼仪内涵存在,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漫长发展过程中,彩陶画面的内容积淀为形式,观念沉淀为感受。

  仰韶文化彩陶,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次艺术浪潮,也是我们祖先对美的追求的热烈张扬,这种审美意识逐步积淀为中华文明的基因。

  三彩:交流融合的浪漫

  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

  (唐)白居易

  20世纪初期,陇海铁路修建到了洛阳,在一些唐墓里发现了大批陶制随葬品,流入市场后,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私下称之为“唐三彩”。因为早期集中出土在洛阳,也称为“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被发现以后,以其雄健的造型、华美的釉色、浓厚的异域风格,成为唐代盛世华章的符号,不仅是古玩界的热宠,世界上很多著名博物馆、美术馆都收藏有唐三彩。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厚葬的需求,催生了唐三彩艺术。对于唐三彩的使用,《唐六典·甄官署》中曾作明确规定,但“越制”现象经常发生。1981年发现的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709年)出土的两件唐三彩镇墓兽,高度超过100厘米,天王俑高112厘米,文官俑高111厘米,形体之大、陶塑艺术之精世所罕见。

  唐三彩从造型上看,是现实主义,从颜色上看,是浪漫主义。造型雕塑的写实与釉色变化的浪漫,融合成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涂绘、淋绘、涂彩点白、单色点染、线绘、多彩涂绘、留白点染,多色混合,各种不同色调的釉流动浸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浓艳瑰丽、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让人沉醉。

  唐三彩的动物、人物俑中,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是骏马、胡人骆驼、伎乐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唐三彩各色骏马中,可以感受到唐人的爱马情结,感受到骏马驰骋昂扬向上的精神。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唐三彩中有大量的胡人骆驼俑,表现了大唐时期文化交流的频繁,“东来橐驼满旧都”。“深目高鼻,多须髯”的面容,是文献中对胡人最常见的描述,唐三彩再现的“胡人”却是千姿百态,这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也是他们对西域不同人群熟悉的表现。

  “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唐三彩的仕女俑、乐舞俑生动活泼,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开放、从容的姿态,将唐人的生活热情、丰富的社会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唐三彩既展现了唐代陶瓷手工业的工艺水平和宏大文化气势,又反映了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绚丽的釉彩,丰富多样的造型,赢得了唐人的喜爱,传播到世界各地。唐三彩输出后,许多国家纷纷加入到效仿行列之中,如日本的“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伊朗的“波斯三彩”等,就是最好的实物证明。

  唐三彩不是大众消费品,而是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其主要烧造地在巩义黄冶窑等窑口。除了唐三彩,隋唐时期,安阳相州窑所产青瓷和白瓷器、巩义窑所产白瓷及透影白瓷等均为精品,巩义窑还发明了唐青花,成

  为中国青花瓷器的源头。

  宋瓷:精致简约的意境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后周)柴荣

  河南有瓷器的历史很早,夏代晚期的二里头偃师遗址就发现了原始瓷器,成为中原瓷器的滥觞。郑州商城遗址发现的商代原始瓷尊成为郑州的古都重宝。南北朝、隋唐瓷器的发展,为宋代瓷器走向巅峰做了长期的积淀和准备。

  强大的盛唐与斯文的北宋之间,有个混乱的五代,五代在河南留下了谜一般的柴窑。

  柴窑,是周世宗柴荣专设的御窑,以姓命名一种瓷器,陶瓷史上也很罕见。“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据说这是柴荣对瓷釉颜色定下的标准。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是后人对柴窑瓷器的形容。柴窑虽短暂,却很让人留恋。

  北宋,定都开封,东京梦华里少不了瓷器的身影。

  北宋人文昌盛,“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瓷工艺的发明和革新,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陶瓷业分布格局,驰名中外的名瓷产品接踵问世,形成了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全面发展、各具特色的瓷窑体系。河南制瓷业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中,汝、钧和北宋官窑均在今河南境内。

  五大名窑,汝窑为魁。汝窑存世稀少,收藏者视如珍宝,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就是该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汝窑因产于历史上的河南汝州得名。汝官窑瓷器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标志,汝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瓷器传统的审美习惯,人们更追求器物内在的韵味和意境。汝瓷精致而极简,是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简到极致,也美到极致。

  汝官窑烧造时间非常短,质量精美,传世品极少,且窑口在何处一直是个谜。经河南省文物研究院的考古发掘,最终证实了宝丰清凉寺窑即为北宋时期汝官窑,这一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桩悬案。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这是清代乾隆皇帝称赞宫内旧藏北宋官窑瓷器的诗句。北宋官窑窑址位于汴京(开封)附近,专烧宫廷用瓷器,以青瓷为主,其中有不少模仿古陶器、玉器或青铜的造型,官窑瓷器典型的特征是“紫口铁足”。遗憾的是,北宋官窑窑址,至今没有找到。

  钧瓷出自禹州,禹州古称钧州,故所产瓷器称钧瓷。北宋晚期,瓷业发展,禹州窑工大胆创新,创烧出驰名中外的窑变铜红釉,使钧窑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最精美的瓷器品种之一。钧瓷釉以色彩斑斓、变化丰富的窑变著称,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以其成熟的工艺、古朴的造型、变幻的釉色,成为宋代清雅瓷器艺术的代表。

  禹州钧官窑址经过考古发掘,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博物馆,诉说着钧瓷的过往与新生。

  宋代河南陶瓷,既有官窑瓷器属于文人的清雅,也有大量民窑属于市井百姓的烟火,雅俗并存,折射出宋人丰富多彩的生活。

  今瓷:创意设计的梦想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当代)方文山

  2022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禹州钧瓷研究所成功烧制了特大花瓶“豫象送宝”,作为河南人民喜迎香港回归的贺礼送往香港,标志着当代钧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6月26日,记者踏访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这里有古老的瓷窑遗址,有陶瓷历史展览,“万彩永辉——当代钧瓷”展览,可感受到当代钧瓷复苏的漫漫长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恢复传统瓷器工艺,经社会各界的努力,钧瓷行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将钧瓷生产工艺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追求,推动了钧瓷和陶瓷业的工艺技术创新和艺术品位的提升,钧瓷艺术品屡屡被选为国礼,赠予国际友人,成为中华文化形象的代表。

  禹州钧瓷走过的路,是河南陶瓷复兴的缩影。

  在中国瓷器历史中,汝瓷恰如一道彩虹,忽然绽放绚丽,之后悄然隐身于历史天幕中。直至八百多年后,当代人以现代的技术手段,历经无数次失败,才将当年的技术与工艺重新复原,令世人得以重见汝瓷真彩。2011年5月,汝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为宫廷而生,却为尘世存在。

  依托古代曾辉煌过的陶瓷器,改革开放以后,河南各地掀起了古老陶瓷艺术的复兴潮。禹州的钧瓷,汝州、宝丰的汝瓷,鲁山的花瓷,登封、新密的珍珠地瓷,鹤壁的绞胎瓷,洛阳的唐三彩等各放异彩。早期的陶瓷复兴以复制、仿制古代经典器型为主,还尝试恢复古老的柴烧技艺。近年来,以设计为主导的创新成主流,我省举办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陶瓷创意设计大赛,以形似为基,以创新为魂,以当代题材为母体,以现代审美为引领,古老的陶瓷走向了现代设计、工艺美术之路,极具创意色彩的工艺陶瓷美不胜收。

  在古代,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陶瓷始终以实用为主流。陶瓷人在工艺化之路上前行一段之后,总感觉有不足。如今,他们又开始尝试开辟新路,把艺术与科技结合,向高端生活陶瓷方向发展;为陶瓷注入现代科技内涵,向工业精细陶瓷方向发展。融入现代生活,方是康庄大道。

  在家族传承、窑场工坊之后,中原大地出现了以陶瓷产业聚集区为主要形式的陶瓷小镇建设,在国家和我省一系列振兴传统文化战略措施的推动下,以禹州、汝州、宝丰、鲁山、洛阳和郑州、开封、焦作等古代历史名窑集中片区,陶瓷小镇和陶瓷创意园区迅速兴起,引领当代中国陶瓷业新潮。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成为当地文化新地标、“网红打卡地”,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塑造,为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实施,贡献了河南陶瓷的力量。

  当下,以陶瓷小镇为代表的陶瓷创意园区、陶瓷电商的风起等趋势,正深刻影响着陶瓷业格局的变化,有深厚底蕴又不乏创新精神的河南陶瓷人,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期待着,中原陶瓷新的“窑变”。

  策划:董林 刘雅鸣

  统筹:魏剑

  执行:陈茁孙勇

  (成员:张体义张冬云温小娟刘春香胡春娜)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