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像周阿姨这样受益于兜底政策的群众还有不少。以东华路社区为例,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三成,困难群体人数相对较多。为提高帮扶针对性,一次性生活补贴、一次性临时救助金、社区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尽可能覆盖到位,社保、医保、低保尽可能保障到位,来自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的救助尽可能支持到位。东华路社区工作人员王丽华感慨:“民生保障,关键要靠政策兜底。”政策叠加、部门联动,将社会保障网织细织密,有力托举起困难群众的生活。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克服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前不久,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明确要求“精准做好需要救助保障的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疫情防控期间,东华路社区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类临时性补助,并按照实时物价进行动态调整。将保障民生的各项举措落细落实,及时把失业保险、低保、救助等资金发放到有关群众手中,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才能尽力把基本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民生保障关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用心用情做好。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家庭和个人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在关键时刻,尤应帮一把、扶一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比如,曲靖市麒麟区建宁街道瑞和社区的李月娥,通过申请失业保险,获得宝贵的再就业缓冲期;随着孩子长大就业,昆明市金马街道昆东社区一户家庭主动申请退出低保。在乡村,云南通过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堤坝。及时帮扶困难群众,解燃眉之急,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着政策温度。着眼未来,经由帮扶政策发展起来的群众,也将更好实现自身价值,拥抱美好生活。
精准帮扶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优化完善救助服务方式。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尽相同,实施救助也应体现分类化、差异化。因此,有关部门应主动作为,从政策宣讲、走访调研、检查评估等方面入手,及时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同时,对一些低保、特困人员重点做好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工作衔接,统筹使用各项措施,采取“一事一议”“一案一策”等方式,提高救助水平,处置急难个案。针对一些困难群众因行动不便而不易知晓政策的情况,王丽华分享经验:“不能坐等群众来找,要千方百计送政策上门。”实践表明,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强化协调配合、政策衔接和资源统筹。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突出救助的效果导向,才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各项帮扶政策扎实落地、取得实效,定能助力更多群众解决现实难题、增添前行动力,迈向更加幸福的生活。(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