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奋斗的目标。问题总是在不留神中出现,困难终究会在不经意间滋生,群众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些束手无策,广大基层干部就要在人民群众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并豁得出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在物资配送的第一线、在网格服务的主战场,如果到处都是党员干部、志愿者、网格员的敲门行动和嘘寒问暖,那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就能彻底打通了。
“岸”响门铃,敲开了群众“心门”。干部服务群众,实际上要在“最后一米”才见分晓。情况摸排得是否“准”,需求和诉求是否“清”,关系到能否在知民情、懂民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补足民生服务的短板。敲开群众的家门,常坐“灰板凳”,面对面沟通,看一看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问一问细枝末节,在近距离的贴近群众中,找到打开群众心门的“钥匙”。
“圆桌会议”架起沟通的“桥梁”。要想彻底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将“急难愁盼”的问题捋出来、将“微心愿”“微梦想”“捞”出来,再逐一推动落实。依靠群众的“金点子”,采取“群众议群众事”“群众事群众办”的形式,能有效架起干群之“桥”。比如,在外来人员摸排、文明城市的创建、街道的秩序维护……都要充分利用“圆桌会议”,以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吹哨行动”交出服务“答卷”。家是社区的单元,社区是家的网格,群众每天沿着社区的网格线来来回回,对生活环境的每一个短板和不足都能有第一时间的切身感受;路灯坏了、下水道堵了、噪音扰民了,都是感知的“神经末梢”。因此,广大基层干部应该将群众“吹哨声”,当成自己履职的“冲锋号”——群众说老旧小区环境差、茶余饭后没有地方可以去,干部就要到群众家门口去,与群众一起商量是怎么干、一起办,进而将“民情订单”干成“满意清单”。
群众有呼声,服务有回应;群众说了事,干部要解题。切实守护好“民心工程”,积极开展常态化的“岸”响门铃”的活动,沉下心去听听群众的唠嗑声,与群众摆摆“龙门阵”……在这样近距离中交心、做事,方能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管婷婷)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