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的机器人“越障救援”大赛中,一名大学生在调试机器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根据教育部统计,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创办以来,累计有947万名大学生、230万个大学生团队参赛。2019年,118所部属高校、932所地方高校的3.84万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学生人数共计16.1万。
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为热衷于创新的青年提供了交流平台。新华社发
根据《亚太青年创业报告(2019)》,在中国,参与过早期创业活动的青年占比为14.9%。中国被评为亚太地区创业生态系统最良好的国家之一。
【聚焦·青年创新】
对未知世界密密匝匝的好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不断试错中勇敢往前走……这是青春最美的样子,它迸发出的种种特质汇聚在青年人身上,让他们注定成为社会上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航路不可能永远风和日丽,但巧的是,他们正好不畏惧,即使前方有风浪、有旋涡、有险滩。青春的意义正在此。
时代浪潮为新一代青年人的思绪插上翅膀,给予他们翱翔星际的无限可能。“这届”青年人似乎并不在意身上的“标签”,他们明确自己生在最好的时代,处于最美的年华,拥有大好的机遇。他们想要扬起帆、迎着风,向远处突破一点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逆着重力,向上努力跳一跳,用创新的力量、跳跃的思想,描画一张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美蓝图。
他们深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这充满劳绩又富有诗意的人生便值得回忆。
1、学以致用 跨学科协作激发更多可能
3月20日,从武汉回来的金烁终于把藏在心里的压力悄悄释放了一些。从2月23日开始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清华大学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组建的远程医疗队成员,一行六人为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送去了一批科技抗疫的“硬核”武器,其中的“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就是金烁主要参与研发的。
踏上这趟征程,源自大年初五那天他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三学生王博的一次讨论。1989年出生的金烁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的外科医师,医工结合项目的研发让他与专攻医学影像深度学习的王博结下缘分。2019年11月,二人因为合作开发的“智能精准肝胆手术规划系统”一同走上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第四届科技创新大赛的颁奖台,这为他们共同研发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奠定了基础。
在最初对研发新冠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讨论中,他们不是没有担心过可行性的问题:心肺领域不是金烁的专长,突然转向新冠肺炎与现有研究规划相关性不高。但疫情波及广泛、患病人群庞大,武汉前线医护人员承受的巨大压力让同为临床医生的金烁坐不住了——如果把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处理方面的功能与临床诊断融合,或许可以减少人力付出,缩短诊断时间,分担一线医护人员的压力。“这是最需要我们去做的工作”,他和王博达成一致意见。
当看到了一线可能,那种把念头转化成现实的冲动就再也按捺不住。在院方协调下组成的专家团队进一步为系统制定了详细的功能方案,随着一线武汉天佑医院、雷神山医院和中南医院的参与,第一批带有核酸确认结果的首次诊断肺部影像资料从武汉传到北京……“那几天我们停掉手头所有的事情,只为了这一件事‘拼命’”,十个昼夜的系统研发令金烁记忆犹新。双方团队在23万张胸部CT影像中,标注了21万张肺部轮廓、近2万张炎症区域、18万张肺部血管,进行了9种算法、共30余次的迭代工作,测试准确率超过98%,最终系统达到可以在10秒内完成诊断、分型及定量。2月23日晚,金烁随中国医师协会和清华远程医疗队带着包括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在内的10多件重型设备,坐上了前往武汉的绿皮火车。
金烁在武汉战疫一线连夜调试系统的时候,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应用物理技术中心34岁的高级工程师臧金良正在实验室中游走于微系统的世界里,从这个“微小的世界”中窥见着不同生物和化学反应过程重现的奥秘,探寻着病毒早期检测的可能。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能够让试剂在手掌大小的芯片上实现多种生物反应过程,减少人为干扰、简化操作人员难度,或许以后我们可以把各种在专业生物实验室的检验过程简化,如同现在日常监测血糖那样,在家里就可以完成。”臧金良介绍说。微流控芯片被形象地称作“芯片上的实验室”,作为在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交叉学科,疫情让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微流体技术,其中臧金良关注的就是如何让微尺度流体的运动更加有效、提升反应效率。
“我们不仅关心生物技术在航天领域的运用,也在把专业技术优势向民用领域拓展,让更多成果走入生活。”在臧金良看来,如果微系统是重构世界的一个入口,那么他的团队就像一群手握钥匙的人,在小结构、微液滴、纳器件之间穿梭,努力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
2、向阳而生 因需求生发无限创意
说起自己的专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三学生裴佳佳在言语间透露出的满是热爱。“可以说我的专业改变了我,让我用更加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尤其是专业实践激发了我们团队很多服务社会的灵感。”
研二时,学校开设“适老化科技与医养结合”暑期选修课,“我记得老师们最常说的话就是‘大胆地去想,有了好的创意,不怕难实现’。”在这堂课上,裴佳佳和她所在团队的同学们接触到了智能化、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自由结组也催化出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成为一群90后大学生孵化和落实自己想法的契机。
智能手机的普及令定制化的出行方式成为可能,但在这一场智能化的浪潮中,老年人似乎被落下了。“老年这一人生阶段伴随着身体机能弱化,但老人自尊自立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裴佳佳和她的团队希望能够通过科技的力量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也是他们设计“老年人一键式自助打车”创意产品的初衷。
为了了解老年人在打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裴佳佳和队友在暑假期间走访学校附近的几个社区。“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在心理上对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存在抗拒,很多时候碰到空车不停只能干着急,他们对于好懂好用的便捷式打车系统都很期待。”深入调查后,“一键式打车系统”创意应运而生。
“我们希望借助城市现有出租车管理、调配平台、站点设备和车载终端,为老年人把一般化的智能打车流程简化,他们只需要在安装有一键式打车系统的站点刷卡,调配平台就可以安排车辆,乘客还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支付方式。”团队的设计将最令老年人“头大”的手机点选、地图定位等流程还原到线下,更加符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同时吸纳了现有出租车调度平台的优势,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线上调配出租车带来的便利,产品得到了很多老年人的认可。
“在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陈虹霖老师的指导和一些专家的帮助下,设计创意不断完善,那段时间我们积极准备路演、参加青年创新比赛。”裴佳佳和队友们深知,这样的一键打车系统还只是一项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创意,如何落地则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参与的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到老年人的需求。
这些需求就是青年人不断创新奋进的动力。在武汉,经过48小时的系统调试,终于解决了网络兼容问题的金烁长出一口气。但他和医疗队没有马上离开武汉,而是继续深入到武昌区和鄂州市政府及卫健委、街道、多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康复隔离区及社区卫生中心走访调研,从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新的技术需求,并向后方实时反馈、协调。如今,从武汉回来的金烁仍沉浸在武汉那种整个城市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汇聚强大力量的氛围中,这一切给他带来历练之后的沉稳、继续前行的底气。
3、心之所往 因为渴望所以敢试敢为
有梦想,还能找到从梦想通往现实的路径,是“这届”年轻人最大的幸福。
1993年出生的张嵩昊,是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公司众多程序员中一个“扎眼”的姑娘,也是同事口中“那个只身来到合肥追梦量子计算的人”。谈到自己的选择,她脸上满是那种只有站在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时才会散发出的幸福感。“合肥在量子计算等很多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对我来说难以抗拒。”这座被称赞为“养人”的城市,是张嵩昊梦想落地的地方。
“虽然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我一直对物理很感兴趣,大三的时候接触到量子力学,就着了迷,找书、蹭课都是我常干的事。”2015年,张嵩昊从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天津找到一份金融行业软件开发的工作。“可能因为总是想着吧,所以2017年在朋友圈看到本源量子的招聘信息,感觉心里小火苗噌地一下又燃了起来”。
“从投简历到面试,我心里还是挺忐忑的,倒不是因为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主要特别担心错过机会。”好在,张嵩昊和公司彼此“看对了眼”,2017年11月她正式成为本源量子的一员。“公司由中科院量子信息实验室博士团队创立,我可以零距离接触院士、教授,与量子计算‘大牛’面对面沟通,在工作中学习是件幸福的事。”张嵩昊对现在的状态十分满意——当妈妈还在担心女儿在两千多公里外的陌生城市举目无亲时,她已经牵头6人团队,开始打造公司核心业务之一的量子计算云服务平台了。
和张嵩昊一样,因为心中一个念想愿意跨越千山万水的人,还有宁波图灵奇点智能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王桂艳。
这几天,王桂艳的团队完成了他们落户宁波后的第5个项目——为宁波供电公司设计的区块链工程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平台通过“一链办理”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纸质图纸、文件流转审批方式耗时长、易出错、数据易丢失等弊端,尤其是疫情期间,其便捷的操作性让区块链技术的优势被更多人看见。
2011年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毕业后,王桂艳进入北京一家外企从事研发工作,但始终是个心里藏着创业梦的80后。2015年年底,互联网大潮下,王桂艳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校友开启创业之路,他们把目光聚焦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区块链很酷,我们想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展现出它真正的价值。”2018年年底,经过宁波市江北区驻京招商引智联络处的接洽,王桂艳的团队把公司正式落户宁波。
“宁波是个支持和认可新兴技术的城市,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企业服务、人才政策、客户推荐等多方面的支持,一年来处处有惊喜。”王桂艳喜欢这个城市,用她的话说,“人生兜兜转转,最终总是走向自己内心最强烈的渴望”,在甬江边上她为自己的渴望找到了一片天。她和团队研发的区块链相关技术已经应用于宁波产业发展的多个领域。
80后、90后没觉得自己多么独特,他们正像60后、70后一样,在新时代里体味人生的每个阶段。这个月,臧金良的小家庭迎来了新的成员,这位理工男没想到自己也会在产房前流下“老父亲般的泪水”,这位“老父亲”已经在心里偷偷作起了打算:“希望他也能对物理感兴趣,我想让他体会到沉浸于科研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本报记者 李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