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居于深山,年复一年,浇灌着一个个稚嫩的希望;他们甘于奉献,将星星点点的微光汇聚在一起,成了照亮大山孩子们前行的启明灯……因为坚守,青涩的脸庞上总能看到笑颜;因为知识,无数贫困学子得以改写命运。
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致敬“湖南好人”中的那些乡村教师,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却都归于大山,为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燃烧”自己,同时也向每一位辛勤付出的教师道一句:老师,辛苦了!
做学生的“贴心妈妈”
永州特级女教师在乡村学校教学23年
兰旭霞与学生合影。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小有名气的作家、特级教师,看到这两个称号,你觉得会属于谁,城市名校的教师?并不是,这两个称号属于一个乡村教师——兰旭霞。
1997年,兰旭霞以优异成绩从祁阳师范毕业,来到当时穷困落后的东安县井头圩镇凡龙圩学校任教,在这所村级学校奉献了自己23年的青春。
她热爱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是学生们心中的“贴心妈妈”。兰旭霞在得知本校学生石凤玲、石双玲身边的亲人只剩下年迈的奶奶后,不仅自己捐款,还动员其他人进行爱心捐款。她说:“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老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我们不关心,谁关心?”
被评上湖南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后,兰旭霞不仅没有离开乡村学校,还走上了小学一年级的讲台。她说,在哪里教书都一样,乡村学生不好教,但总要有人来教的。
种下希望的“种子”
湘西五旬教师28年坚守深山小学
龙献求与学生们合影。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龙献求1985年7月从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应他个人要求,先后被分配到需要坐车一个小时,然后再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坪坝学区、默戎学区任教,一干就是28年。
龙献求初来翁草村小学时,教学楼千疮百孔,地面和操场坑坑洼洼。为了改善办学条件,龙献求老师带领师生搬石头,砌围墙,背水泥,挑河沙;为了让全村的适龄生入学,他经常晚上走村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发动家长送子女入学,让村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了100%……
学校里有个叫石坐顺发的学生,刚入学时沉默寡言,不会说汉话,龙献求就一句苗语译一句普通话地与他交流,鼓励他认真学习,课堂上手把手教他写字。慢慢地,石坐顺发逐渐转变,还在心里种下了当老师的理想。
28年,龙献求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完全改变了所教学校的面貌,不仅是物质上,更是从精神上感化了山里的孩子们。
瑶族孩子的“启明灯”
怀化好校长为瑶乡教育无私奉献38年
杨贤生在指导学生。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蒿吉坪瑶族学校位于有中方县“青藏高原”之称的蒿吉坪瑶族乡,地域偏僻、教育资源稀缺。但就是在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却培育出了一群群金凤凰,他就是杨贤生。
“我们山区偏僻落后,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一定要让后辈们多学知识,将来更好地走出大山。”1982年,18岁高中毕业的杨贤生,深知家乡师资不足,暗自跟命运较劲,毅然决定留下教书。在蒿吉坪洞门口村小的讲台,一站就是一辈子。
在杨贤生的苦心经营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学校建成了新的教学楼,配齐了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室、宿舍、食堂等,面貌焕然一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后,杨贤生还不忘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他积极推行少数民族传统教学,除了让孩子们学习民族运动,还把瑶鼓文化带进了课堂,将一批批瑶乡学子成功送出了大山……
“全能校长”创奇迹
常德最可爱教师为山里娃扎根乡村39年
卓德刚在指导学生作业。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他,是栗子坪教学点的“全能校长”,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砌砖刀能砌墙,让学生由5年前的12名增加到现在的95名,创造了石门县教学点学生人数增多的“栗子坪奇迹”。他,就是“湖南好人”卓德刚。
卓德刚出生在大山,成长在大山,当一辈子大山的小学教师是他从小的理想。扎根山村的39年,卓德刚把200多名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学生留在了学校,把38名“双差生”变成了优秀生。任校长的10年中,他争取社会爱心人士为学校建设捐资近100万元、物资价值45万多元,对贫困学生资助23万多元,使一千多名学生穿上了免费的校服。他还自掏腰包,为贫困学生垫付生活费、学杂费、医药费,累计3万多元。
当了16年的民办教师,他曾4次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继续当“孩子王”。有人问他:“你不后悔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从不后悔,因为我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民教师”。(湖南文明网 实习生 蒋李蕙 见习记者 张移珍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