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第一绝——中州大鼓

2012-01-06 10:31:5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代娟)走进新乡县朗公庙镇赵堤村村委会,你会老远看见门口竖立着一通醒目石碑,上书“鼓魂”两个苍劲的大字。 传承了400余年历史的中州大鼓,就是从这里起源,进而名扬四海,成为如今黄河...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代娟)走进新乡县朗公庙镇赵堤村村委会,你会老远看见门口竖立着一通醒目石碑,上书“鼓魂”两个苍劲的大字。


    传承了400余年历史的中州大鼓,就是从这里起源,进而名扬四海,成为如今黄河故道的一颗艺术明珠。


    1月2日,记者在赵堤村见到了李星光。今年47岁的李星光是赵堤中州大鼓的第7代代表性传承人,现任中州大鼓艺术团团长。


    这些天,艺术团的团员们没闲着。临近春节,商家庆典多,传统节日多,被邀请的次数就多。


    据了解,中州大鼓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6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它由单一的鼓到鼓、铙、镲、锣结合,鼓音悠扬动听,鼓舞强劲粗犷,也更具有观赏性。由于中州大鼓使用的多是低音鼓,在集体表演时,几十面大鼓和镲的配合交织在一起,气势壮观,远听似惊雷,颇有排山倒海之势,加之鼓点节奏多变,表演热烈粗犷,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质朴豪爽的性格。


    在赵堤村,每逢年过节和重大庆典时,鼓舞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人们痴迷鼓舞,至今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家家闻鼓而动,人人爱鼓如命”、“无酒不成宴,无鼓不算会”等俗语。


    翻阅史料得知,鼓其实是人类音乐活动中最早的乐器,广泛运用于军事、祭祀、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中。新乡很早就有黄帝造鼓的传说,更有“鼓海”之称。清代的《新乡县志·风俗》中载:“上元剪彩为灯……鸣缸叠鼓,正月二十八、二十九,城内火神庙,城外大王庙,皆扮演抬阁,远近乡村响器会多妆演故事进程。”


    据赵堤村现存天仙庙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为修庙集合民工,抗匪拒寇,击鼓为号,聚众保卫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全村捐资购置大鼓数面。会首赵存义、张崇仁多次研究鼓谱,完善鼓舞表演体系,逢年过节,进庙烧香敬神,代代相传,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0年)形成气候。民国初年,随着鼓谱“大忽雷炮”被改为“小忽雷炮”,鼓歌节奏变得紧凑且激昂流畅,并加以多种道具,中州大鼓迎来了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中州大鼓在继承传统鼓舞特色的同时,又对音乐、舞蹈、道具等进行了全面革新,把传统艺术、时代精神及现代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鼓舞音乐和表演形式也日益多样化。


    据村里的老鼓手介绍,作为集体性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中州大鼓整个鼓舞表演分为“欢庆丰收”、“二龙出水”、“群凤展趐”、“空中鼓舞”、“天女散花”、“群英聚会”6个段落。独具特色的舞镲与鼓舞相结合,呈现了鼓舞的造型编排,尤其受人喜爱。在鼓会形成以后的百年间,逢年过节,如正月初五破五节,初七火神爷生日,正月十五小年节,正月十六元宵节,正月十九添仓节等,鼓会都要敲鼓游行,进庙祈求平安。从古到今,中州大鼓敲出了几千年来黄河文化的内涵,敲出了当代人民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中州大鼓的鼓谱分为“大忽雷炮”和“小忽雷炮”两种。“大忽雷炮”鼓调厚重沉稳,节奏缓慢,鼓调复杂;“小忽雷炮”鼓调欢快,流畅,给人一种激情向上的感觉。


    在赵堤村,村民中有80%以上会敲鼓,即使是刚懂事的孩童,也已经学会了简单鼓谱,敲上一段不成问题。在这些村民中,有上百名农民还是赵堤中州大鼓艺术团的“签约”演员,他们忙时务农,闲时敲鼓,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赵堤的中州大鼓如今每年能挣回几十万元,80多岁的老人裴庆章是艺术团中最年长的,他一家三代都参加了艺术团。


    从最初的抗匪拒寇,到如今的鼓歌和谐,中州大鼓以独有的中原文化魅力敲响了大半个中国,鼓出了厚重的牧野文化,鼓出了牧野大地的美好生活,并使这项传统艺术焕发了勃勃生机,近年来多次在国内的各种民间艺术大赛中屡获殊荣,被誉为“中州第一绝”、“民间艺术的奇葩”等。


    李星光说,中州大鼓之所以能传承400多年,与新乡的民间习俗息息相关。“腊鼓驱疫”的习俗、农耕时代祈雨鼓舞的传统以及单调文化下的鼓舞消遣等原因,都促进了中州大鼓的有效传承。

    然而,看着身边不少传统文化的消亡、流失,作为一名代表性传承人,李星光时刻都在思考中州大鼓的前行之路。他说,随着农耕文化的衰退,鼓舞传承也面临着后继少人的困难,如今培养新人是关键。下一步,他要呼吁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扩大宣传,持续市场运作化,并着手改良鼓舞艺术,把老祖先留下来的好东西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中州 第一 ——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