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谈的教育OMO:如何落地?走向何方?

2020-12-31 09:42:09 来源: 光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从去年年开始,OMO(Online-Merge-Offline,线上与线下融合)逐渐成为教育领域讨论的一大话题。高思教育、翼鸥教育、精锐教育等多家教育机构都宣布将OMO模式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战略。尤其后疫情时代,线下教培机构加速分化洗牌,再次发力布局线上场景,线上机构也在不断探索线下门店和学校,寻求OMO模式最优化。继O2O之后,OMO成了垂直领域颇被看好的商业模式。

  “我们已经面临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迭代,改变着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学习路径、学习空间。更加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将重塑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学会特聘教授王振权说。

  在日前由中国教育智库网与未来学校研究院主办2020未来学校生态大会上,多家教育机构OMO模式实践案例亮相国家会议中心展区,现场还同步举行了“OMO教育机遇与挑战”论坛,王振权等业界人士分享了疫情下教育行业全面“触网”带来的新变化。

  前段时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尤其今年上半年,在“停课不停学”政策引导下,全国2.82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国家十三个部门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融合化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未来,随着相关部门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监督、市场准入等制度规范,各地学校可进一步探索将优秀在线资源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开展基于线上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说。

  “乡镇教师操作熟练度问题、视频清晰程度问题、语言流畅性问题……”针对OMO教育模式落地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列举了这些担忧。在他看来,在线学习不能是“课堂搬家”。毕竟在线学习涉及任务、资源、方式、服务等4大基本要素,仅仅是“课堂搬家”还远远不够。此外,数字资源的准入机制也亟待完善,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进来。

  在王振权看来,智慧教育的核心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教育智慧的问题。“重构面向未来学习图景,应该包括智慧学习泛在化、个性化、优质化、智能化、社群化。”

  在未来人机协同态势下,王振权认为,“核心的核心”应该是教师。“智慧教育需要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未来超级教师的角色以及画像上。也就是说,教师角色必然发生转型,可能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塑造品格的工程师、情感建设的管理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连接设计的策划师、在线学习的服务师等。未来优秀教师将会走向个性化和IP化,也会涌现出更多网红教师、明星教师。”

  各行各业在信息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数据资源,教育领域也经历了从教师经验实践到大数据协同的过程。“读懂学生,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凭经验来判断,在技术变革支撑之下,有利于年轻教师借助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因材施教。”王振权说。

  在过去一年里,翼鸥教育助力北京101中学建设的“未来学校”,逐步实现了融合教学的常态化。“从起步、应用到融合,未来教育的创新可能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平台。比如,我们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都与未来技术参与分不开。”翼鸥教育ClassIn互动教室副总裁高寒说。

  让他深有感触的是,智能互联应用场景下,正在实现学习场景的相互融通,实现学习方式的灵活、多元。另外,顺应OMO教育模式变革,还需要观念转变,比如,教的变革、学的变革、评的变革。其中,教的变革会突破边界、丰富供给、创新范式;学的变革将实现技术赋能、聚焦素养;评的变革要做到精准定位,通过个性画像、实现综合评价。

  对于未来智慧教育模式,高寒认为,需要思考能不能超过学科边界、教材边界、学校边界,实现单科教学走向学科融合的同时,让学生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让那些过去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才能体验的真实场景,现在在校园里也能体验到。“我们也期待未来通过精准定位、个性画像,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借助系统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进行精准画像,做到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估。”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