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玉米机械化收割
□本报记者董豪杰文/图
核心提示
常年播种面积5000万亩以上,占全国的10%以上,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玉米优势产区,同时也是综合利用大省,畜牧养殖业、工业加工、食品加工和能源等行业,对优质原料玉米刚性需求旺盛。
目前,河南在玉米新品种选育、商品玉米生产与综合加工利用等玉米产业链主要环节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我省玉米转化加工能力的不断增强,我省玉米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全省玉米年缺口在500万吨以上,供求矛盾突现。
面对产业痛点、发展瓶颈,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省玉米体系”)瞄准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按照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要求,组织各岗位专家团队、试验站开展协同攻关,深度融入产业链,为全省玉米种植、加工者提供全面技术服务,支撑、引领玉米产业转型升级。
深植上中下游联动产业链上齐发力
玉米因其集饲料、工业原料、能源、油料和食用的“五位一体”功能,为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创造了基础。
“就玉米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省玉米产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刚起步,迫切需要集聚我省玉米产业优势资源,打造集多学科、多层次、高水平的玉米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队伍,实现‘三产’有机融合,促进我省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省玉米体系首席专家、河南农大教授李玉玲说。
省玉米体系联合建设依托单位河南农大,牵头成立了河南省玉米全产业链协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中下游联动、产学研用等资源共享、市场主体齐发力,构建起政、产、学、研、推、用“六位一体”协同创新体制和机制。
目前,河南省玉米全产业链协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拥有成员33个,涵盖了科研院校、企业等,围绕我省玉米产业发展需求和国际发展前沿,以适宜籽粒机收、青贮、鲜食甜糯三大玉米类型为核心,针对制约我省玉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集聚我省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优势资源,搭建科研创新与应用合作平台,加强信息交流,技术沟通,开展玉米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究、植保、土肥、农机农艺、产后加工利用等全方位合作研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作为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省玉米体系以产业链协同攻关模式形成创新合力,串起了农业产业科研“一条线”,以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营造安心环境,凝结了科研人员“一条心”,以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创新机制集聚资源,推动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一盘棋”。
“面对玉米产业现状和未来,省玉米体系和联盟将加强科技支持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提高玉米产业化水平,推行标准化、专业化、订单化生产,显著提升玉米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促进和推动我省玉米产业的发展。”李玉玲说。
精准把脉产业痛点破解生产难题
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在机械收获方面,却境况大不相同,小麦、水稻的机收率分别达到98%、89%,而玉米机收率只有70%。“即使是70%的机收率,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穗茎兼收、果穗收获和青贮收获,而不是小麦那样的籽粒收获。”李玉玲直言玉米种植痛点,玉米籽粒机收的关键,是缺乏适宜籽粒机收的品种。
在籽粒机收品种选育种方面,李玉玲团队选育的适宜机械收获的“豫单132”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籽粒产量高,稳产性突出;结穗性和结实性好;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综合抗病性好;籽粒品质优良,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和破碎率较低……“豫单132”的优点,让曾经参与测产验收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天宇研究员给予高度评价。
找准痛点,瞄准难题,开展协同攻关,李玉玲带领省玉米体系专家团队扎根产业链,确定了品种→规模化种植→籽粒机收→籽粒烘干→加工企业的路径。
着力解决籽粒机收难题,是省玉米体系开展玉米产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围绕全省玉米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为政府部门决策指导提供咨询建议,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对用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针对籽粒机收类型玉米、全株青贮类型玉米、鲜食甜糯类型玉米三大产业链条,李玉玲道出了省玉米体系开展的工作总体思路。
融合
瞄准产业方向构建高效全产业链
从种“籽”到种“草”,叶县田庄镇东李村的1500亩农田,今年与众不同:村集体成立叶县四季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种上了青贮玉米,专供村里的养殖企业。
“每亩产量3.5吨~4吨,亩收入1330元,净增利润530元/亩。”叶县四季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富青算了一笔经济账。在省玉米体系的科技支持下,明年以东李村为中心青贮玉米订单种植预计突破5000亩,2022年将突破1万亩。
青贮玉米何以收益颇丰,前景广阔?河南悦美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张航道出了缘由:作为优质饲料的青贮玉米,不仅能够让羊肉肉质鲜美、饲喂成本也直接降低。
科尔沁牛业南阳公司总经理王风勤谈起参加玉米全产业链的感受时说:“全产业链造福的不仅是玉米育种和栽培环节,而且优质专用的青贮玉米大大提高了牛的品质,增强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南阳市综合试验站站长程相武说:“通过省玉米体系集成技术在南阳市的展示和示范,引领带动南阳市夏玉米粮改饲全株青贮玉米的推广应用,单年度带动11.24万亩的种植面积,亩增产0.41吨、亩增效益114.8元。”
浚县屯子镇振鹤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2158亩,在省玉米体系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鲜食糯玉米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每亩收获鲜食玉米1吨以上,亩收入1700元,净增利润350元/亩以上。鲜穗收获后的秸秆可用作青贮饲料,每亩可增收300元。“到2022年浚县全县鲜食糯玉米种植规模将突破1万亩。”鹤壁市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守林说。
河南省是养殖大省,全年饲料消费总量约3500万吨,其中玉米消费量2000万吨~2300万吨。守着玉米种植大省,却又缺少优质饲料。“问题的关键是,持续满足优质饲料玉米市场需求的优良玉米品种较少,而且生产单元仍是以农户为主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养殖企业难以获得实际需求的批量一致性单品优质饲料玉米,优质玉米品种也难以实现其真正利用价值。”李玉玲说。
为此,省玉米体系与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联姻”,引入相关农业企业,致力于构建从农田到养殖场的绿色、精准、高效的全产业链。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