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人民】 做永不撤离的工作队

2018-05-08 17:30:19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记封丘县陈桥镇韩堂村第一书记刘平
 
本报记者  赵改荣
 
  对于驻村扶贫干部来说,虽然驻村的时间只有3至5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3年、5年一过,他们就离开。对于曾经“战斗”过的村庄,驻村扶贫干部怀有深厚的感情:“即使我们离开了,也要为村里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驻陈桥镇韩堂存第一书记刘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新平台  用心干
 
  从农灌所来到韩堂村的第一天,刘平满怀信心、劲头十足想着干出一番业绩来,不负党的期望、老百姓的期盼、组织的信任。但入户调查就让他很伤脑筋:白天家里见不到人,晚上去老百姓家又走访不了几家,一趟两趟见不到人是常事,也有村民的不信任,驻村工作开局难,再加上韩堂村是他第一次来,看到的景象是:道路坑洼不平,农田灌溉没有几口机井,晚上村里道路一片漆黑,村里没有接通自来水,没有可供村民活动的文化广场,没有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太多的“没有”,让刘平热切的心一下凉了大半截儿。
 
  驻村工作从哪入手?一天观察下来,整整九个问题摆在刘平面前。必须先解决一两件事来,让老百姓看到眼里。经过和村干部交换意见,刘平认为可以先从改善村基础设施入手,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当年7月份村民就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村民对此非常满意,同时变得愿意、主动给刘平交流。
 
  2016年在于县水利部门的协调下,原定的3眼机井增加到了5眼,并于2017年五月份的小麦收割前投入使用,村民们再也不用日夜排队轮流浇灌土地了,从此村民对扶贫工作的认识与认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改变,茶盐饭后讨论最多的就是扶贫,人人都对扶贫工作赞不绝口。2018年经过努力协调,上级又给韩堂村打了7眼机井。
 
  村民张春景的丈夫陈书增下肢瘫痪,两口子60岁出头,地里的农活干着比较吃力,刘平积极与镇民政部门和有关企业沟通,在陈桥镇宋源湖为她和贫困户张荣花找到一份保洁工作,为张春景和张荣花两家每月增加1600元的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了两家的吃穿问题。
 
  扎下根 换面貌
 
  韩堂村村委会的房屋破旧不堪,墙体开裂,也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进行翻修,这让刘平觉得基层阵地这件事如果不解决,干部的精神就很难凝聚在一起,老百姓就看不到村干部能够给村里带来什么希望。于是他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了集体办公室、标准化卫生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一体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卫生室配备了合格的村级医生,农灌所出资1.5万元为村室安装了4台空调、热水器以及洗漱间的设施,并购置了档案柜、办公桌椅、单人床,极大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
 
  2017年初,韩堂村申请的村级道路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但是白天宽敞整洁的道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没有一盏路灯,村民早早的就休息了,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冷清。刘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向单位争取了5万元给村里安装了35盏太阳能路灯,每到夜晚整个村显得格外亮堂。
 
  灯亮了,路通了,可村民的并没有活跃的气氛,在刘平建议与推动下,投资2万元修建了800平米的两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建身器材,村民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扭秧歌、广场舞,真是热闹,和城里的广场舞大妈们没有两样。
 
  重智扶 可持续
 
  农田灌溉研究所是国家级农业单位在作物灌溉方面有着优越的科技优势,刘平结合镇村党委意见,由他的单位出资4万元,帮扶韩堂村50亩葡萄园建设配套水肥一体化的灌溉设备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产业扶持模式,建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全村贫困人口68人中,有24户65人以本利保底分红的形式,参加合作社实现了脱贫目标,2016年底全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合作社生产的葡萄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通过自建独立的电商系统销售的非常好,大大激发了农户的参与性和积极性,2017年底由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出资15万元建设了6座日光温棚,用于科研成果转化种植精品含蜜瓜,使得村民增收收益。
 
  2018年,刘平非常有信心、有决心,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支持下,把产业扶贫项目发展的更有规模化,带领贫困户早日脱贫,让全体村民共同奔向小康生活。
责任编辑:李蕾蕾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