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达海 敢闯敢拼反哺家乡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起源于巍巍太行的卫河则是新乡的母亲河。这条长达900多公里的河流,出太行,跨平原,浩浩荡荡奔入大海。而生活在河畔的子民,不甘清贫和落后,他们就像奔腾的河水滔滔向前,闯出一片新天地,敢教日月换新天。
醉乡
10年前,地处山区的新乡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常年干旱,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如今,变成了一个有敬老院、幼儿园、体育场、超市,功能齐全、整洁美观的新村。
新乡市凤泉区耿庄村,20年前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村集体账面上仅有700元,外债却高达168万元。如今,全村实现工业产值8.7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4600元,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康村。
同样,在不远处的新乡县小冀镇京华村,数十年前还“贫穷落后、人心涣散、一盘散沙”,而今,已经成为拥有11个经济实体,固定资产达28亿元,人均年收入3.6万元的先进村,村民免费享受粮油、住房、养老、入学等20多项福利待遇。
……
村民沉醉在自己的优美乡村里,而在他们心灵深处,都铭记着一个人。
离乡
5月5日,站在社区的联排别墅前,42岁的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面对记者,记忆回到灾难深重的少年时期:父亲重病去世,贫穷的村民兑钱帮其下葬;大哥中风瘫痪,三哥、二哥相继离世,3个嫂子改嫁,留下3个孩子……
上世纪80年代末,距离辉县只有几十公里的新乡市凤泉区耿庄村,家家没钱,户户无电,400户居民吃不上水……当时十几岁的耿瑞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时间再退回到上世纪60年代,新乡县小冀镇东街村第五生产小队(即京华村),尽管穷得叮当响,可村里派系林立,武斗不断。20多岁的刘志华坐不住了。
他们把忧愁、无奈纷纷扬扬地洒进卫河里,重得连河水都载不动。最终,他们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决定:旦辞故乡去。
梦乡
1985年,13岁的少年裴春亮进了砖窑场当工人。他对着大山思索:这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儿?
从收音机里得知安阳有一家技校,于是,裴春亮攥紧几十元血汗钱,偷偷跑到技校。学成毕业后开了理发店、照相馆和饭店。1994年,裴春亮跑到北京,推销起了大理石,经过4年打拼,积攒了30多万元。
为了求得解脱,1988年,19岁的耿瑞先走进位于洛阳的军营,他内心有一个强烈的信念,“我要当个将军,光宗耀祖,让家人不受欺负”。虽然没成为将军,但很快他就当上了排长。
其实,在裴春亮和耿瑞先之前,早有人走在了前头,这就是刘志华。她追随北京大学毕业的丈夫,在北京落户。
红艳的阳光,浓绿的树木,现代化的生活……景色虽好,终究还是异乡。
回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71年12月,刘志华和丈夫回到家乡,毛遂自荐当上了新乡县小冀镇东街村第五生产小队的队长,一干就是40年。如今,当初的东街五队已经发展壮大成远近闻名的河南京华实业公司,经济实体11个,固定资产突破28亿元。
1992年,23岁的耿瑞先回到家乡,开起了出租车。“我和新乡市区的人打交道,只要说俺是耿庄的,他们就瞧不起,因为村里路不平、灯不明、天不晴。”
在耿瑞先看来,村里搞不好,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有绝对责任。“要让群众过上好生活,等不来,要不来,只有干出来。为了挖掉穷根子,就是再难的事儿,我也得去做、去办。”
1998年,26岁的裴春亮揣着30多万元回到故乡,他在县城买了车、购了房,小日子滋润无比,成了十里八乡百姓口中的“能耐人”,同时,他又以45万元的低价果断收购了一个倒闭煤矿,此后煤炭价格节节攀升,财富滚滚而来。自己富了,而裴寨村还是多年前的裴寨村,种地靠天收,年年没余钱。
变乡
要改变家乡,就得当领导。1995年,倔犟的耿瑞先放弃了生意,写了一封自荐信寄给乡党委。众望所归,他高票当选村支书。
“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期盼解决的事儿做起。”这一干,就是19年。
耿瑞先当选村支书10年后的2005年,裴春亮当选村委会主任。他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自掏3000万元,铲平了一个荒山秃岭,建起一片二层小洋楼,村民全都搬进了新居。
其实,早在当选村委会主任以前,裴春亮看哪家有困难,就偷偷帮一把。当上村委会主任后,他就大张旗鼓地干起来:建楼房、修水利、资助学生、建浴池、办企业、修商业街……2013年年底,总投资6300多万元的裴寨水库建成通水,不仅为5000多亩蔬菜花卉种植基地供水,还将打造生态农业和特色景观旅游,让农业产业化成为现实。
“我父亲去世,村民兑钱买了棺材下葬;我的3个侄女、侄子,是多户村民接济才活过来的,可以说,吃了百家饭,穿过百家衣。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算富,人活着的价值就是让大家都幸福。”裴春亮说。
河,自古以来,便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血流成河的哀伤,见证了腥风血雨的历史,见证了悲欢离合、人情冷暖,更见证了这些村官“心底无私天地宽,敢教家乡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大仁大爱。这一切,犹如夜空中的繁星,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愈加夺目璀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