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海玲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当年,《沙家浜》戏中的主角之一阿庆嫂,正是凭借这段沉着果敢、机智应变的《智斗》,唱红了大江南北。
如今,《沙家浜》这样一部曾经红遍了全中国的样板戏,在百转千回间,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成为人们欣赏京剧艺术的必看剧目之一。说起京剧《沙家浜》的由来,它背后的故事,隐藏了一段迂回曲折而又高潮迭起的真实故事,与剧情本身一样精彩。
“阳澄湖畔,虞山之麓,39年的寒冬,36个伤兵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的鱼米之乡,流着血啊流着汗……你的威名震撼了江南,你的钢刀刺破了敌人的心房……”这首名为《你是游击兵团》的抗日歌曲,就是京剧 《沙家浜》形成的最初源头。歌曲的词作者是鉴青,曲作者是黄苇,作品成型于1943年,首次演唱后,便受到了战士的热烈欢迎,并很快就在新四军6师18旅广泛流传开来。1991年,黄苇在他撰写的回忆文章中说,《你是游击兵团》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革命故事,一个关于新四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联合起来战斗的动人故事。
1939年9月22日,以新四军为主干力量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的主力部队在江阴市顾山南麓遭到伪“忠义救国军”的大举进攻。在与敌人的英勇战斗中,“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前胸中弹,被紧急送到了“江抗”设在阳澄湖里的后方医院养伤。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后方医院的全部家当只是流动在芦荡里的几十条小木船,病床就是放在船舱里的一块门板。当时,日伪军严密封锁了阳澄湖及其周边村庄,伤病员的处境异常艰难。可是,阳澄湖周边的群众自发地给伤病员通风报信,掩护伤病员。后经陈毅同志批准,刘飞依靠阳澄湖地区广泛的群众基础,重建了江南抗日义勇军。
翻阅198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在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沪剧《芦荡火种》的条目下有这样的说明:“剧本取材于崔左夫所写的通讯《血染着的姓名》……”这部样板戏又与一位新华社普通随军记者发生了联系。1985年,由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的《大江南北》季刊创刊号上刊载了崔左夫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血染着的姓名》。崔左夫之所以能发现和报道这个题材,是在刘飞将军的启发和热心指导下完成的。而上海沪剧团的《芦荡火种》的改编,又是以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为蓝本,参考了刘飞的回忆录《火种》(公开发表时定名为《阳澄湖畔》)以及他关于剧本的其它意见之后取得成功的。
如今,《沙家浜》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新获得了认可,并一直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各种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沙家浜》的概念早已不只是局限于舞台剧和京剧了,它的故事在小说中得到重写、人物在电视剧中被加以重新塑造。作为一部经典,它在时间的检验中,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