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几年,每到八九月份,延津县130多个村子70%以上的农户都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他们组成浩浩荡荡的捕捉蟋蟀大军,以圆靠蟋蟀催生的致富梦,就连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返乡加入到捕捉蟋蟀的队伍中。目前,延津县已有11个蟋蟀交易市场,分早市和夜市,年交易额高达亿元。
芝麻蒴般的体重 黄牛般的价格
延津蟋蟀大摇大摆挺进京津沪
农民靠卖蟋蟀致富
8月10日天刚微亮,记者驱车从市区赶往延津县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场。早上6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公路两旁停满了牌照为京、沪、苏、鲁等各地的车辆。整个市场熙熙攘攘,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的200多家客商摆摊收购,一夜未睡的农民与外地客商在商讨着蟋蟀的价格,市场绵延1000多米,参与交易的群众1000多人次。
延津县地处黄河故道,地质、水质等自然条件非常适于蟋蟀生长,出产的蟋蟀品种多,个头大,成熟早,牙坚硕,善打斗。目前,延津县130多个村子70%以上的农户组成浩浩荡荡的捕捉蟋蟀大军,以圆靠蟋蟀催生的致富梦,就连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返乡加入到捕捉蟋蟀的队伍中。
对于经验丰富的农民来说,他们从蟋蟀的叫声中就能分辨出品种的优劣。“一晚上,一个人就能逮10多只,有经验的能逮到几十只,每只蟋蟀少则三五元,多则上百元,若运气好了碰到极品则能卖到千元以上。”一名在交易市场的农民说,一个虫季不到两个月,一般家庭能有两三万元钱的收入,多的可达几十万元,比打一年工都挣钱。去年,僧固乡朱佛村村民朱金龙捕捉的一只蟋蟀竟卖了1.06万元的价格。
一只蟋蟀一头牛,将军蟋蟀换座楼。几年来,小小蟋蟀竟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虫。随着延津蟋蟀资源的开发利用,每年八九月份,都吸引了北京、上海、天津、安徽等地客商纷纷前来。如今,外来客商和参与捕捉蟋蟀的人员还在逐渐增加。
小蟋蟀带动大产业
目前,全县有11个蟋蟀交易市场,分早市和夜市,年交易额高达亿元。延津县蟋蟀民俗文化协会的会长王求国说,从今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外来客商预计将达万余人次,若按每人投资1万元来计算,当地农民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了。
山东籍的商人王宝民来延津收购蟋蟀已有4个年头,每年他都在这里投资五六万元,今年他们一块来的有20多个人,准备住20多天,每人投资数额两万元到10万元不等。
市场的繁荣,为当地农民开辟了致富路。餐饮业、旅社、车辆维修、金融服务及出租汽车等行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名收蟋蟀的天津客商说,他连续在延津收购蟋蟀5年了,每年他都和虫友们成群结队一块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对于收购的蟋蟀如何处理,他说:“自己留一部分参加比赛,卖一部分给北京、杭州、西安等地的虫友们把玩。”
在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场的路边,一个卖着各种小网、竹筒及编制篮的摊位吸引了记者的视线。这是村民董瑞印的经销点,最近几年,他靠经营捕捉蟋蟀的用具发了家,今年他一下子就购进了几十万元捕捉蟋蟀的用具。据了解,和他一样靠卖捕捉蟋蟀用具的农民还有好几家,而且生意都很火爆。
为农民举办捕捉蟋蟀培训班
延津蟋蟀作为本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利用,已逐步走向市场,推向全国。尤其是近年来,延津县委县政府对蟋蟀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视,县蟋蟀民俗文化协会全力支持,大力宣传,组织捕捉蟋蟀队伍,发展蟋蟀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据了解,延津县蟋蟀经济1996年开始起步,随着外地客商的到来,2000年形成了蟋蟀交易市场。延津县是全国蟋蟀三大产地的后起之秀,可与宁阳、宁津等地的蟋蟀相媲美。在北京举办的几次斗蟋蟀大赛中,都有延津产的蟋蟀出场并获得了骄人的名次,尤其是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斗蟋蟀大赛中,延津蟋蟀一举夺冠。
为了提高全民参与的意识和捕捉、识别技能,教农民如何更好地利用好蟋蟀这一有限资源发家致富,每到捕捉蟋蟀季节之前,县、乡、村都会按照计划,层层举办培训班。县蟋蟀民俗文化协会专门发布公告,严禁捕捉雌蟋蟀和幼蟋蟀,禁止滥捕乱捉,禁止在大田以外的蟋蟀栖息地喷洒农药,以确保给蟋蟀生存、繁衍和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