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强
12月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
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天然气消费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到2015年达到2300亿立方米。其中,国产气1760亿立方米左右,进口天然气约935亿立方米。预计我国建设管道总长度将超过4万公里,建设储气库工作气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左右。
除定量发展目标外,规划大篇幅提体制与机制改革。包括上游市场化改革,天然气输配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天然气价格改革等领域。
“占而不勘”五大难题
2011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300亿立方米,比2000年增长5.3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伊朗的之后第4大天然气消费国。但天然气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4.6%,与国际平均水平(23.8%)差距较大。
由于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速低于需求增速,中国自2006年开始成为天然气进口国。2011年天然气进口总量迅速达到314亿立方米,占国内消费的比例达到近1/4。规划预计2015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超过35%。
“在天然气进口与消费增长中,产业链发展不协调逐步显现。如,供应增加与设施不足的矛盾、管道快速发展与储气能力滞后的矛盾、市场开发与配套能力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中石油规划院专家认为。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勘查领域缺乏竞争。我国天然气资源勘查潜力较大,但由于勘查主体少,竞争不足,造成部分区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占而不勘”现象,影响了天然气增储上产。同时,缺乏对非常规天然气特别是页岩气勘查开发的扶持政策。
设施滞后形成瓶颈。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尚未覆盖,区域性输配管网不发达,天然气调配和应急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储气能力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储气库工作气量仅占消费量的1.7%,远低于世界12%的平均水平。
天然气价格亟待理顺。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水平偏低,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特别是进口中亚天然气按国产气价格亏损销售,实施“走出去”引进资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页岩气、大型燃气轮机等关键技术尚待突破;对自然垄断属性的管网等基础设施运营企业有效监管等法规体系不健全。
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规划在改革层面提出促进天然气上、中、下游发展路径。
在上游和管道输配领域,以页岩气探矿权招标试点,推动上游市场化改革;在管输和配气领域以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为试点,探索天然气管输、配气服务与天然气供应业务分离的有效途径;制定合理的管输价格标准,引导企业降低投资成本和造价。
在天然气下游,规划称将继续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充分发挥价格在调节供求关系中的杠杆作用,并为天然气价格最终市场化奠定基础。
“规划强调天然气价格回归市场供需关系,这是亮点之一。”上述中石油规划院专家说。
此外,规划提出研究建立上中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研究推行天然气季节差价和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气价政策,研究建立国家级天然气交易市场问题。
去年底,国家在广东、广西试行“市场净回值法”定价,为市场化改革铺路。12月1日,北京市发改委提高居民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23元。
天然气定价机制已经多年研究,等待全国推广的时机出现。我国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为国家调控下的成本加成定价方法。天然气价格分为出厂价、管输费、城市门站价和终端用户价四个环节,定价以行政为主市场为辅,由政府部门根据生产与供应成本再加合理利润确定。
随着供气方式变化、气源增加,终端用户难以区分天然气来源和流向,按原有机制分别制定出厂和管输价格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