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也是生产力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 艳
宣传工作长期以来被人误认为是“虚工作”、“软指标”,与现实生产力联系不起来。近年来,新乡宣传工作突破传统观念,以全新的思维和理念,科学、有效地开发和运作宣传资源,坚持“虚功实做”,“敢画龙、会点睛”,催发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化“软指标”为生产力,有力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突出“铸魂”功效,在形成共鸣中汇聚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当前,群众思想观念日趋活跃,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之方略,机遇千载难逢,如何借势借力,唤醒、激发、引燃群众心底的精气神,汇聚成建设幸福新乡和中原经济区强市的不竭动力,宣传工作首当其冲,借助宣传工作“麦克风”和“聚光灯”的造势鼓劲,可以迅速广泛地将重大法规政策、战略规划、决策部署与社会发展成就等传达给全体市民,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和意见,总结交流先进经验,把社会各界的注意力、兴奋点转移过来,聚焦过来,营造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社会环境。近年来,新乡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幸福新乡和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及时推出了一批具有引导力的栏目、影响力的策划、冲击力的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升华,在升华中引起共鸣,在共鸣中形成共识。广大群众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激情、豪情外化为参与实践的自觉行动,汇聚成巨大的社会力量,使新乡市委、市政府建设“幸福新乡和中原经济区强市”的号召演变成全市上下的一致行动。
二、突出“塑形”功效,在引起关注中点亮形象
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在现代社会强大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眼球经济”空前活跃。而宣传工作担负的树标塑形职能与“眼球经济”恰恰不谋而合。新乡宣传工作牢牢抓住这股无形力量,独辟蹊径,通过挖掘整合提炼各类宣传资源,倡导树立传播“幸福之城、常新之城”的城市品牌,在宣传的高度、深度、广度、亮度上做文章,在时机把握和技巧运用上先人一步、抢人一拍、高人一筹,并予以大容量、高密度、全方位的集束式宣传报道,重点宣传了新乡市独有的产业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厚重的文化底蕴、特有的城市品质、光辉的典型形象,在博取外界眼球中全方位彰显了城市个性魅力,点亮了城市形象。今年以来,北京“新乡市先进群体现象研讨会”、“第四届河南公民道德论坛”、大型时评栏目《“十八谈”映象版·新乡篇》等活动受到各级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市内外各界热议。良好的城市形象不断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引发了“新乡之新、缘何常新”的时代追问。社会正能量激增,源源不断的人才流、资金流汇集新乡,宣传工作以无形推动了有形,开辟了参与经济建设的新战场。
三、突出“化人”功效,在素质提升中支撑发展
列宁曾指出“全人类首先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发展生产力,不能仅着眼于物,同时还要着眼于“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人,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带动生产力发展。宣传工作具有极强的“育人”、“化人”功效,可给人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教育,以素质提升支撑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新乡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目标,以“爱我家园,共建幸福文明新乡”活动为载体,加大文化资金投入,增强道德建设力度,用艺术陶冶情操,用经典浸润心灵,用科技武装头脑,用知识播撒智慧,用美德启发思考,多途径、多手段提升群众素质。现如今,无论是投资数亿元的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还是遍布城乡的文化大院建设;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后文艺院团的升级蝶变,还是每年举办两场国内一流大型演唱会的创举;无论是享誉全国的文艺精品创作,还是火红的先进群体文化。就像一个个强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着市民,在文化惠民中育民,在文化育民中化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使宣传工作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突出“兴业”功效,在融合发展中创造价值
当前,文化加速与经济融合,文化日益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资源。经济活动注入文化内涵越多,竞争力也就越强。而文化一旦融入更多经济成分,其影响力、渗透力就越强。科学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让文化资源在市场化的平台上发挥更大作用,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新乡市委、市政府站在高位审视新乡文化优势,主动迎接文化经济融合时代的到来,致力于把以文兴业、以文促发展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继往开来的红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的工业文化资源、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法经营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开发并行,逐渐构建起由政府主导、民间作为、社团承载、市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博浪沙文化休闲娱乐园、关帝庙历史文化街、万仙山国家攀岩公园等一批投资数亿元的现代文化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在凸显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从产业“后台”走向了“前台”,成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此文原载于11月5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