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奇葩大平调 (1)

2012-01-20 09:21:54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代娟 通讯员 李建彬)“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


    作为延津大平调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3岁的杜学周最放心不下的是大平调的传承问题。从8岁开始学习大平调表演,杜学周这一生就没跟大平调分开过。如今尽管年龄大了,但剧团走到哪里,他就会跟到哪里。看剧团表演,帮大家装车卸车,收拾戏服道具,老人都觉得踏实。碰上演一些人多的朝代戏,老人随时候补,风采不减当年。


    杜逢颜说,十几年前,自己接替母亲曹秀芝成为延津县大平调剧团掌门人时,剧团生存和演出条件恶劣,表演人才缺乏,服装和道具等设备陈旧,剧团前行艰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剧团更换了服装道具、舞台设施,同时挖掘老剧移植新戏,延津大平调开始平稳发展。两年前,剧团还领到了国家统一划拨的流动舞台车,如今外出表演出行方便多了。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今逢年过节,也有不少人喜欢请剧团去唱上几场。2011年,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共演出500余场,虽“场次不少,但大家并没有落着钱。”一场戏平均1000元钱,可需要几十个人上场,除去各种开销,所剩无几。有人经常问,演员们嗓子好,身段棒,咋不加点现代歌舞多赚点钱?杜逢颜说,唱戏就是唱戏,剧团发展再难,但步子坚决不能乱。


    如今一闲下来,杜逢颜就开始思考大平调的传承问题。既然大平调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庙会息息相关,祭祀、庙会这种活动在变少的同时,也在挤压着大平调的生存空间。


    当然,这个担心还不是最重要的,缺乏人才是大问题。杜逢颜说,近几年来,也有一些辍学较早的孩子跟着剧团学过戏,但由于 “受罪、挣钱少、没保障”等因素,不少人中途离开。


    “从小就在大平调的调子里长大,如今也跟大平调处了大半辈子,不管怎样,在我有生之年,我会尽力把大平调传下去……”杜逢颜表示,延津民间还是不乏喜欢大平调的群众,他在琢磨能否组建一座戏校,专业培养大平调表演人才,至于前方有多少困难,先走再说。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梨园 奇葩 大平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