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代娟 通讯员 李建彬)“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代娟 通讯员 李建彬)“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上世纪50年代之后通称平调或大平调。
大平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逐渐形成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等支派,今天的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就由当时大平调西路派“同乐班”演变而来。
据现任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团长杜逢颜介绍,大平调的唱腔比豫剧粗犷,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其表演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念做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但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如果说豫剧像脾气温柔的少女,大平调就是一个脾气急躁的男子。”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平调共积累了600余出丰富的剧目,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大红袍》等历史古典小说,角色多以生(红脸)、净(黑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
“只要有庙会,就缺不了咱大平调……”杜逢颜介绍说,在大平调流传地区,老百姓看戏要看大平调才过瘾,因为其场面大,演员多,文戏武戏皆有,是重大节日、庙会不可缺少的“大戏”。延津大平调表演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大,云手划大圈,盘腿跨大步,其手势、台步、架势、亮相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其角色行当较全,分工较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具风格,又有更细致的分工。大弦、二弦、三弦是大平调的主奏乐器,也是该剧种独有的。武场伴奏乐器有尖子号、边鼓、大锣、二锣、手镲及梆子、大铙、大镲、唢呐等,既能表达喜、乐、欢、跳、甜、静、幽默的感情,又能烘托悲痛欲绝、慷慨激昂和愤怒哀鸣的气氛。其脸谱角色分明,是忠是奸、是正是邪、是雅是俗,角色一出场,观众一目了然。
历经数百年的文化洗礼,大平调唱腔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戏剧市场的滑坡以及城市文化艺术种类增多,大平调的观众群体日渐萎缩。幸运的是,近年来,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濒临灭绝的情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大平调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来,全省开展的‘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也促进了延津大平调的发展。大平调有群众基础,每年这项活动都优先安排大平调的场次。”延津县文化馆馆长席阳向记者介绍说:“不仅如此,文化馆还注重建立健全大平调传承保护机制,研究具体的保护方案,确保该剧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