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炉

2011-12-30 11:10:26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刘爱红张宁 “博山炉”之名是根据汉代盛传的“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中的“博山”而得名,据说在蓬莱以西的山东的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地区东南。自古博山一带...

刘爱红 张宁

 

    “博山炉”之名是根据汉代盛传的“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中的“博山”而得名,据说在蓬莱以西的山东的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地区东南。自古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博山炉于西汉中期在广州地区首先出现,几乎同时或稍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而且工艺越发精美。可能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丝绸之路开通以后,西方的苏合香及 《西域旧图》 中提到的狄提、迷迷、兜纳、白附子、熏陆、郁金、芸胶等多种西方香料传入中原地区。这些香料不但贵重,而且多为树脂类香料,须置于其他燃料上熏烧,不像茅香等草本植物,干燥后本身就是可燃物。为了熏烧树脂类香料,需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博山炉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当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因而熏炉的形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博山炉不仅注重实用,而且有着很浓的文化氛围。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和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说:“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气缭绕的迷人意境。


    博山炉初为陶质,后为铜质素面,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错银。1968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顶峰。有名的博山炉还有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薰炉。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炉。

    在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也有这样两件博山炉,一件是汉代陶器“三足博山炉”,器物通高20.5厘米,口径19厘米,其形状为盘状底托与深腹豆连为一体,豆口为子母口上置罩,其罩的形状呈山形,有镂空,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丛林及走兽,托下有三足,已缺失。从这件器物的罩内顶部的香薰痕迹看,这件器物应为当时实用器。另一件是西汉青铜器“鹤龟顶博山炉”,器物通高19.5厘米,底径16.8厘米,是获嘉县出土的一件精美青铜器。此器形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底部为折沿圆盘状,盘中央卧一龟,龟首高昂,仿佛呈现出负重托扛鼎之势,龟背上站立一欲飞引吭长鸣的仙鹤,鹤冠顶有一炉,炉由一圆盘与炉罩组成,字母口,盘边一侧有把,一侧与罩相连接,罩为镂空并可启闭。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这两件文物的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为研究汉代人的生活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