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很难想像如果没有镜子,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古人用镜子吗?他们的镜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
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很难想像如果没有镜子,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古人用镜子吗?他们的镜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远古时代,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监了。秦汉以后,铜镜被广泛使用。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铜镜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代是铜镜制造的鼎盛时期,不仅继承了前朝的文化传统,而且吸收了边疆民族的艺术成就,构图更加精细。此时的铜镜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它的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市博物馆馆藏一件唐代海兽葡萄镜,圆形,直径15厘米,厚1.33厘米,面平,绿色,金属光泽,臣氏兽钮,高梗圈子分镜背为内外两区,内区饰6只姿式各异的瑞兽,6只瑞兽或匍或卧或奔腾跳跃,嬉戏玩耍,攀援葡萄蔓枝叶,枝叶伸枝展叶,蔓延至界圈顶端;外区饰各样的飞禽、蜂蝶,其间饰葡萄叶曼,镜缘饰连枝花纹。
“海兽葡萄镜”之名出自清代梁诗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鉴》,另外一种常见叫法“海马葡萄镜”,出自宋代徽宗敕撰、王黼编纂的《宣和博古图》。鲁讯在《看镜有感》中也曾提到“海马葡萄镜”,可见民国时期仍有较多人受《宣和博古图》的影响。建国之后,渐渐通称为“海兽葡萄镜”。另外,亦有少部分学者称之为“葡萄瑞兽镜”、“葡萄海兽镜”、“葡萄天马镜”等。
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其形制主要为圆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镜背纹饰系高浮雕,主题图案以葡萄和海兽组成。这里所说的“海兽”其实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海洋中的动物”,而是指的狮子,古人称狮子为“狻猊”。《尔雅·释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张骞通西域后,将狮子等珍贵动物相继引进中国内地,并广设兽圈,供贵族享乐。唐镜图案中的狮子形象由于画域狭小不能细腻描绘,便采用了粗略的浮雕手法,突出了狮子的特点,夸张头部,造型生动。纹饰中的狮子形象,古籍中在其名前冠以“海”字,其意义并非说它们是海中所产之物,这里的“海”字表达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观念,因为这些动物不是本国所有,而是传自西域,故在名称前加“海”字。葡萄也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葡萄有一种寓意,就是它的枝蔓非常长,果实非常多,有多子多福之意。唐代之所以将这海兽和葡萄置于一处,是因为二者都是海外引进之物。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当国家昌盛、四海敬仰之际,才会有外邦进献珍禽异兽的事情。这些异兽的出现,往往被看做四海升平、国富民强,是祥瑞至极的好事,因此这些异兽被工匠们加以外形改造后,雕刻在铜镜之上。将祥瑞的海兽巧妙地置于枝蔓弯转的葡萄之中,在营造和谐气氛的同时,也寄托了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海兽寓意祥瑞的出现,以颗粒众多的葡萄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更以贯穿二者之间的长长枝蔓表达对长寿的向往,蕴含如此深厚内涵的海兽葡萄镜,自然会被人们珍视至今,受到后人的普遍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