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新颜 郝素青,人称新乡张海迪。 其实,她与海迪不同。海迪5岁患病在床,记忆中健康的日子屈指可数,而郝素青则是一位天之骄子,她曾自豪地迈进大学校门。 1963年,新乡姑娘郝素青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
1966年1月,郝素清因多次治疗无效,学校只好把她送回了故乡——我市郊区南张门大队。
从小立志当科学家的她,想自学深造,可接踵而来的十年动乱,打破了她的梦想。1978年,照顾她12年的母亲突然去世,又使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正当她苦恼之时,朋友们再次伸出援助之手,把她接到家中像亲姐妹一样照顾她,老教授赶到床前安慰她……最令她鼓舞的是科学的春天再次吹过神州大地。
她下决心要用双手为“四化”做点什么,朋友们建议她从学习英语入手。郝素清叫弟弟给她做了一个小案桌,并让他用被子把她围起来,就这样一天天学了起来。她给自己规定了每天的学习任务,完不成不睡觉,常常学习到深夜两三点。她坐累了,就躺着学;停了电,就用手灯照着学。酷暑三伏,由于她胸部以下不会出汗,全身热得烫手,她让弟弟把她的脚泡在凉水里。写字时关节被磨流血,继而又感染化脓,她却毫不在意。英语的专业技术单词记起来是费力的,刚记住几个,一会儿就又忘了。但她不气馁,返过来重记,直到记熟为止,郝素清把记单词当成她人生道路上的搏斗。
学习,为她注入无穷的精神力量,知识,浸润了一颗枯竭的心。温暖的阳光照进农家小院,小草泛起了点点新绿,郝素青的生命之树也在返青转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年后,郝素清开始翻译科技资料,一项项国外的先进技术被郝素清翻译过来。两年来,她翻译了15万字,博得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照亮迷茫的心灵
1981年,全国掀起了学习张海迪的高潮。
咱们新乡也有一个张海迪,郝素青身残志坚,自学成材的事迹不胫而走。
1983年4月,长篇通讯《张海迪式的科技工作者》,发表于《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她的精神也感染了无数拥有健康体魄的人。有个初中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郝素青大姐的鼓励下,我上课不开小差了,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女青年王秋香说:“在郝大姐的启发下,我也找来了初中课本跟着她一起学习。我这个原来不愿意学习的人,竟然也爱上了学英语。”
1983年,省妇联授予郝素青“三八”红旗手称号,市委发出了《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学习宣传郝素青同志的决定》。
面对鲜花与荣誉,郝素青提笔写道:“我活到如今,唯一目的就是想用仅有的这点微不足道的能力,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点有益的工作,为四个现代化贡献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