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原阳大米”以外观晶莹透亮、品质软筋香甜享誉神州,连获全国农业科技产品最高奖项——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原阳大米”能有今天成就,不能忘记被滩区...
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1969年,正当社会上在狂热“闹革命”时,孙彦常头戴草帽,身背挎包,一次又一次到盐碱重灾区原武公社考察。
开始他与乡亲们不熟,一到中午吃饭时,就跟在社员后面排队。渐渐地,乡亲们发现孙彦常不但懂技术,而且很热情,就把他引荐给了乔书记。正苦于缺乏技术人才,缺乏优良稻种的乔书记与孙彦常相见恨晚,从此二人结下深厚友谊。在田埂上,在培训班上,乔永庆讲种稻的好处,孙彦常传授种稻技术,优良品种“新稻6811”很快在原武全面铺开。第二年水稻获得大丰收,成天啃红薯的原武人第一次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世代受穷的原武人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为扩大种稻面积,乔永庆还带领农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原武公社一年四季都是农忙,没有农闲。寒冬腊月,乔永庆干脆将公社机关设在工地,他身先士卒跳进河沟挖淤泥,不到5年,全公社打机井70眼,购买柴油机77台,挖渠380条,修桥涵闸360座,2.3万亩稻田“田成方、河成网,井渠结合、能灌能排,根治了盐碱”。
乔永庆在原武的10年,人均产粮由95公斤提高至750公斤,集体储备留粮29万公斤,为国家贡献余粮90万公斤。原武成了农业战线一面旗帜,《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引来黄河水,碱区稻花香》为题,报道了乔永庆带领滩区农民引黄稻改的动人事迹。《河南日报》以“权力加科技”为题,介绍乔永庆与孙彦常的成功模式。美国、巴基斯坦的土壤专家也不远万里来此考察。
1975年,乔永庆升任原阳县县委副书记,1985年,他又任封丘县县长,继续领导“引黄稻改”,他在封丘奋战7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人称“稻县长”,后又任市政府负责农业的副秘书长。不论他走到哪里,都请孙彦常当技术顾问,在乔永庆数十年的为政生涯中,二人密切配合,通过“引黄稻改”,富了原阳又富封丘。
为推广稻改,乔永庆积劳成疾,1992年,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击倒了这位奋斗不息的“稻县长”,正值英年的他结束了辉煌的“稻子人生”,年仅54岁。据说,他在病重时仍自带药箱下乡指挥种稻。
“夏天麦浪黄,秋天稻花香,风拂千重浪,村村有楼房,昔日穷碱洼,今日鱼米乡。”原武人不会忘记好书记乔永庆,不会忘记孙彦常,不会忘记这片土地曾有过的贫瘠。就在乔永庆辞世6年后,乡亲们自发地在玲珑塔旁,树碑立传纪念乔书记领导稻改一事。
在稻改中有突出贡献的孙彦常,培育了一个又一个优良稻种,离休时任市农科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津贴。如今已年过八旬的孙老退而不休,仍活跃在育种一线。每次来到原武,老人都会忆起,老友乔永庆去世时乡亲们成群结队前来送葬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