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县长”乔永庆与“原阳大米之父”孙彦常 引来黄河水 碱区稻花香 (1)

2011-02-25 10:04:08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原阳大米”以外观晶莹透亮、品质软筋香甜享誉神州,连获全国农业科技产品最高奖项——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原阳大米”能有今天成就,不能忘记被滩区...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原阳大米”以外观晶莹透亮、品质软筋香甜享誉神州,连获全国农业科技产品最高奖项——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原阳大米”能有今天成就,不能忘记被滩区百姓誉为“稻县长”的人民公仆乔永庆、有“原阳大米之父”之称的水稻专家孙彦常。


    引黄种稻的探路人


    165公里长的新乡黄河,日夜东流的黄河水,赋予牧野大地的虽有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也有非旱即涝、盐碱泛滥的灾害。


    原阳、延津、封丘三县紧邻黄河,有大面积背河洼地,地下水位极高,地表积水难以下渗,又无沟渠可排水。夏秋两季一经大雨,庄稼地就成一片泽国,大水退去,只留下白茫茫一片盐碱,侵蚀着贫瘠的土地。


    “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蛤蟆叫,出碱不出粮。”这首民谣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乡1204平方公里黄河滩区粮食生产长期“低而不稳”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1961年,原阳、延津、封丘三县盐碱化土壤的面积发展到151万亩,而原阳县原武镇是盐碱重灾区。1965年,原阳县为方便农业生产,将师寨、祝楼、韩董庄、葛埠口等4个公社合并为原武公社,年仅27岁的县团委书记乔永庆被任命为公社党委书记。


    “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耕种靠人力。”今年60岁的原阳县汴庄村农民岳修安是当地种稻大户,稻改那年他才20多岁,他听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说,那时的原武公社样样靠国家救济,人称“五保社”,南部有盐碱,北部是沙岗,整个公社没有一眼井,大面积土地常年不打粮。


    要想摆脱贫困必须先从农业抓起,抓农业就必须先治理盐碱。刚上任的乔永庆走村串户,苦苦探寻治碱良策。老农赵振华开了一亩荒地,用“引渠种稻,有灌有排”的方法冲走部分盐碱,获得了较好的收成。老农的意外收获使乔永庆豁然开朗,他悟出了“碱从水中来,还从水中走”的道理。


    泽被农民的育种人


    正当乔永庆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艰苦条件下探究引黄种稻时,新乡地区农科所有一名年轻的农业技术员与他“英雄所见略同”,这名农业技术员就是后来享誉黄淮海稻区的专家孙彦常。


    1958年春寒未尽,孙彦常风尘仆仆赶到设立在原阳的水稻试验站。他的心情并不轻松,组织上决定让他参与稻改,在此之前,他搞了8年的谷子研究,对水稻也是个门外汉。自己能在这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试验成功吗?


    多亏了和孙彦常一同下乡的农业工人李文生把自己在家乡种水稻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育种季节,黄河水不够用,孙彦常就用洗脸盆将黄泥汤一盆盆灌进稻田,没想到黄泥不仅肥沃了土壤,还压制了盐碱,每亩稻田收获了三四百公斤。


    孙彦常研制的“湿润育苗法”成功了,他发现了传统的“水育法”不是最好的办法,水稻研究也并非高不可攀。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这个一穷二白的年轻技术员在黄河滩区大有可为!1968年秋天,他又培育出一种穗头大、品质优、抗病能力强、稻秆中等、成熟期适中的“新稻6811号”。

责任编辑:No.005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