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苦知青路 无悔的青春 如歌的岁月 (1)

2011-01-21 10:04:5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1968年秋,毛泽东主席发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重要指示,一场历时10年,波及全国,牵动2000万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岁月荏苒...


    为援藏无私奉献


    1966年10月,那是一个美丽的金秋。牧野大地百余名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告别亲人,踏上列车,向青藏高原驶去。


    1996年10月,又是一个斑斓的金秋。当年支援西藏的热血青年,欢聚一堂,笑语声声,共同回忆昔日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战斗岁月。


    1996年10月5日的《新乡日报》刊载:“这批青年赴藏时,年龄最小的仅14岁,最大的也刚刚20岁。他们在西藏高原战天斗地10多年后,才根据国家政策陆续返回新乡。”“尽管他们已离藏多年,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感受,在西藏工作10多年的艰苦历程,使他们受益至今。那种无私奉献的援藏精神催人奋进,使人鼓舞,已成为他们人生历程的精神支柱。”据悉,在新乡知青纪念赴藏30周年之际,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西藏自治区人事厅也发来了贺信,感谢支边青年曾为西藏发展作出的贡献。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支边知青李炳灿说,这种无私奉献的援藏精神是知青与千千万万援藏干部及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凝结而成的。


    据知青李炳灿回忆,当时西藏军区生产部派人来新招人,以补充和加强军团建设。消息一出,校园都沸腾了,同学们争相报名,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才确定了人选。谈及10余年的援藏生涯,李炳灿感慨万千,他回忆说,在世界屋脊,在生命禁区工作和生活,所遭遇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所在的江孜二军团第四连队驻扎在日喀则市内的雅鲁藏布江边,连队司务长是个年青小伙子,名叫李喜全。因为当地常年没有蔬菜和肉类,李喜全就到江边捕鱼,结果不慎落入水中,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李炳灿清楚地记得他与几十位支边青年送别烈士的情景,“坟茔上堆满花圈,墓碑上挂着哈达,雅鲁藏布江在默默哭泣”,至今李喜全仍长眠于日喀则烈士陵园。


    有收获,也有教训


    被分配到新乡辖区各县的知青,与支边知青一样,也为当地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到北站公社金灯寺大队落户的90多名知青,与村民共同创办了科学试验场,建成了一个占地60亩的果园,不仅实现了口粮的自给自足,还为兄弟社队提供余粮14万斤。经过在农村的实践锻炼和考验,我市有近百名知青在下乡阶段加入中国共产党,有1万多人加入共青团,有7000多人成为农村基层干部。


    尽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疏散了城市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可也给国家带来了不小的损失。1996年编纂的《新乡党史》记载,1968年至1981年,新乡市共拨付知青专项经费775.8万元。最严重的是一代青年因此失去了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的断层,这才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甘苦 知青 无悔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