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苦知青路 无悔的青春 如歌的岁月 (1)

2011-01-21 10:04:5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1968年秋,毛泽东主席发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重要指示,一场历时10年,波及全国,牵动2000万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岁月荏苒...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1968年秋,毛泽东主席发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重要指示,一场历时10年,波及全国,牵动2000万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岁月荏苒,40多年悄然而逝,当年知青已遍及各行各业,肩负社会家庭重任。不论当前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哪个阶层,那个时代留给他们的酸甜苦辣,那段生活对他们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刻上难以抹去的烙印。


    从1968年8月至1977年9月,我市共组织41376名城市知识青年到新乡地区所辖各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中有80人在农村结婚安家。本文所讲述的正是关于这个特殊群体的历史和故事。


    上山下乡大事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当时的新乡,学校已不再招生。到1968年年底,全市积聚城市高中、初中毕业生7408名。1968年7月,党中央提出“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重点是面向农村”的城市知识青年安置方针。为妥善安置城市知识青年,我市根据党中央的方针,成立了“新乡市革命委员会招生和安置办公室”,各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


    据《新乡党史》记载,早在1964年年初至1966年3月,我市就有442名知青下乡。从1966年10月开始,我市还先后组织两批知青赴西藏支边,共214人。


    1968年8月,经过第一轮的宣传发动工作,十几所中学的27名毕业生自愿到农村安家落户,这27名“老三届”成为全市知青上山下乡的“带头人”。


    1968年8月28日,市革委会批复《关于立即分配初、高中毕业生的意见》,对知青分配作出明确规定。1972年6月,市革委会招生安置办公室改为市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1973年5月,新乡市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成立。


    1973年,河南省委明确规定,“患有严重慢性病、传染病和残疾,丧失劳动力,不能参加体力劳动者;家庭经济困难,需要政府长期救济者;家有严重病人无人照料者;独生子女或兄弟姐妹均已下乡,父母实属年老体弱又无人抚养者”不属于上山下乡对象。按照此规定,1971年至1978年,全市共有10173名毕业生留城,共抽回残疾知青3270人。


    1978年12月12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中指出,随着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随着社会劳动力结构的逐步改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将逐渐减少。


    1979年,我市抽回最后一批4512名知青。1980年,我市通过“广开门路,调整安置形式,把重点放在城镇和郊区,举办农工商联合企业”等办法来安置知青就业。当年年底,全市各系统共创办大小知青农工商联合企业86家,安置知青2181人。


    到1981年年底,我市返城知青基本上得到安置。同年11月27日,新乡市人民政府知青办与市劳动局合并,设置知青工作科。至此,新乡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甘苦 知青 无悔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