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东去 永不复回 (1)

2010-11-03 10:19:04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记者 赵新颜 从获嘉、新乡县,到原阳、延津、封丘,再到长垣。黄河新乡河道总长约165公里,流域面积共4184平方公里。 黄河,奔着她的目标,走上了涌入大海的坦途。 黄河,合上了这幅宏大的历史文化画卷,眼...


    ■美景不再


    “杏坛琴韵,籧祠书声,仲墓朝霞,烂柯古风,竹林烟雨,毛潭秋月,青岗夕照,淘北渔歌。”
关于古蒲四致八景的美丽、地理与掌故,长垣县文化馆原馆长李建新老师烂熟于胸,信手拈来。


 

    当年,北京市政府大拆古都建筑时,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疾呼,且保留旧建筑,规划新城址,使新旧北京交相辉映,和谐相容。梁思城先生大声的疾呼,随着他心中的古都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如同古都丽影曾遭破败,李建新心中与笔下的古蒲四致八景如今恐怕也难负盛名了。


    李建新老师年轻时曾在长垣县满村乡工作,杏坛的书声与琴韵令他数十载萦绕于怀。昔日孔夫子讲学的杏坛,古柏参天,杏花杨柳栽种期间,风入林间,瑟瑟作响,恍若琴声。如今的杏坛远远观之,仍形势巍峨,可坛内的大片松柏林仅剩寥寥数棵,杏坛规模较之昔日小了很多。


    “傍堤湖水连天碧,荡舟渔歌动地诗。”明万历年间兵部尚书李化龙(祖籍长垣县满村乡)也曾泛舟淘北河,书写美妙诗篇,徜徉于美景之中。《长垣县志》中记载的淘北河位于太行堤南,河水沿太行堤东南行60公里入黄河。河边长堤杨柳,寥花平林,河上鸥鹭栖息,渔樵吟唱。李建新老师说,不知何时消失于长垣人视线中的昔日佳景——淘北渔歌,如今只能在美妙的诗篇中领略一二了。


    采写大牧野黄河篇章,记者足迹遍布沿黄3县和故道区,时常为黄河之滨逝去的美景扼腕叹息。


    闻听封丘黄池景色好且有典故,记者慕名而至。黄池,位于封丘县城南10公里处的坝台村。据封丘县志办副主任刘艳萍介绍,这里水草昌茂,野生动物成群,西周周穆王曾来此狩猎,称“黄池芳草”,春秋末年,吴晋两国会盟于此,又称“黄池会盟”。野生动物自然是踪迹难觅了,仅剩衰草连片、“黄池会盟”古石碑一通了,颇有些荒凉沧桑感。


    黄池芳草与钟銮夜雨、磨潭秋月、青陵古树、封父旧亭、翟母遗冢、淳于晓钟、翟沟晴波同为封丘八景。因黄河多次泛滥,泥沙淤积,位于封丘县赵岗镇王湾村北的“磨脐潭”也干涸见底了。封丘县政协的孙兴老师在《封丘概览》一书中写到:“古有濮济二水,两水间有潭,周围低平、中间高,故曰‘磨脐潭’。每至秋日月明之夜,潭水就会平静如镜,空中月光倒影其中,妙不可言。”


    ■追思前贤


    大牧野栏目黄河篇章容量有限,难免会有疏漏,新乡第一位黄河故道垦荒者——张锡公就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仁人志士。


    张锡公的拓荒始于1914年。当年,这位年仅19岁的垦荒者,肩背干粮,步行70里,来到渺无人烟的延津黄河故道,对苍天发誓:“不干出个样,决不回家!”张锡公祖籍卫辉,自幼家贫,他深受同盟会黄兴等人“实业救国”的影响,萌生了扎根黄河故道垦荒造林的想法。


    张锡公铭记“实业救国”宗旨,按照古人管仲所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说,他将林场命名为“张维垦植社”(即延津县国营林场前身)。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在黄河故道垦荒造林,还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为果树喷药治虫,选种嫁接,引进美国棉花、意大利蜜蜂、乌克兰猪。这些举措在今天不足为奇,但在上个世纪初闭塞落后的黄河故道区,可是石破天惊的新鲜事。从此,西方先进农业科技开始在故道传播,周围农民纷纷效仿。


    经过20年苦心经营,“张维垦植社”已发展到4万多亩良田与果林,并兼营学校、工厂。成为豫北名人的张锡公后出任华新纱厂(当时豫北最大纱厂)副厂长,他还创办孤儿院、师范学校,支持梁漱溟先生的“乡村自治”运动。后来,他利用实业家身份积极投入抗日,曾受到朱德总司令褒奖。


    黄河之滨还有多少如张锡公一样,值得书写纪念的优秀儿女呢?如曾撰写《论二十世纪之黄河》的同盟会会员陈伯昂(延津籍),三国名士、“缝天子以令不臣”的倡导者毛玠(长垣籍),唐朝名将、被小人所害的栋梁之才刘玄佐(长垣籍),清朝康熙帝的宠臣崔徵璧(长垣籍)……史书记载,口耳相传,秃笔难尽。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大河 东去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