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新颜 想触摸黄河的苍凉,就聆听高亢的黄河号子,在老船工的呼喊声中,有古今黄河人的古道热肠。 想感受黄河的厚重,可浏览浩繁的经史子集,在文人志士的笔墨中,有古城长垣的悠久绵长。 不过,最佳的...
崔景荣系长垣县丁栾镇邓岗村人,明万历十一年进士,曾任平播战役监军,后升任吏部尚书。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当权,崔景荣因救援东林党人被削职为民,崇祯元年,官复原职,崇祯四年卒于任上。
据说,为防盗墓,当时崔家于京城发出3口棺椁,一口葬于县城北关,一口葬于苗寨乡东榆林村,另一口葬于邓岗。其中一处为真墓,其余为衣冠冢。
崔氏北关墓颇为气派,墓前矗立“文韬武略”牌坊,墓碑上书“品学双优濯濯乎德称万古,吏兵兼管赫赫乎声震千秋”,墓旁还立有其子、其曾孙的墓碑。与此墓迥然不同,东榆林墓至今被埋于黄沙之下,据退休教师景现辉介绍,早年墓前也曾有石人、石马,都被黄河水淹没了。崔家后人曾来此吊唁,哭法与常人不同,边烧纸钱,边念叨着“金头、银头不如你的肉头”。
如今,邓岗一墓已荡然无存,东榆林、北关两处墓葬,究竟哪一座是真墓,哪一座为衣冠冢,长垣人说法有所不一。景现辉告诉记者,因年代久远,东榆林墓穴的具体位置还真不好确定,只有当地人或知情人能说得清。村里老人说,黄河泛滥时,洪水一冲到墓前就会停滞不前,这说明黄沙之下,确有墓穴,村民坚信此墓才是真墓。而县志办编纂的《长垣名人、名胜、古迹》一书称,北关墓为崔景荣与夫人合葬墓,应为真墓。
■少保王永光
王永光,明万历进士,后任吏部尚书,为晚明重臣,侍奉四朝皇帝,与岳飞岳少保、于谦于少保并称自宋以来的“三大少保”。
王永光为官清廉,刚正忠勇,因他“既不结社东林,亦不依服阉党”,而招致仕途坎坷。明天启年间,王永光谏言皇帝尽快处置阉党,遂招致魏忠贤迫害,皇帝不忍加害老臣,准其辞官回乡。崇祯朝,王永光官复原职,后寿终正寝,享年78岁,葬于长垣王氏祖茔。因王永光“雅不喜东林”,不涉党争,由此也招致了东林党后裔的指责,清修明史时,其事迹未能编入《明史列传》。
长垣王氏后人,每每翻阅史书与家谱,连称“冤哉”。钦佩王永光为官清廉的李建新老师受王氏后人之托,翻阅大量文史资料,为王永光立传3000余字,还王公清誉,补史书遗缺。
洪洞移民 郜氏一族
元朝末年,黄河泛滥成灾,河南人口锐减。明朝建立后,朝廷下令从人多地少的山西移民河南,山西郜氏由此移至长垣。
郜氏一族于黄河岸边生息繁衍,明清《长垣县志》载,郜氏先人“七世居朝官”、“三代四进士”、“一科双进士”。其中以山西按察使郜永春、曹县知县郜献珂、孝感知县郜炳元、湖广道学郜焕元等4人功绩最为卓著。
如今的郜氏祖居地修建有郜氏祠堂,供奉有郜永春等4位先人的雕像。祠堂外有郜氏碑廊,刊刻了郜氏先人的文献以及数百年来郜氏族人“居官清廉,勤政爱民,和睦乡里”的事迹。守护祠堂的郜氏后人郜留实赠与记者一本以郜氏先人事迹为蓝本的纪实小说——《光耀明清》,郜氏一族才俊辈出,至今仍为当地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