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道情 博浪拾惠风 (1)

2010-08-11 10:54:48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源之远者流之长,根之深者叶之茂。仓颉造字开人类文明先河;黄河岸边人眼光最敏锐,韦承庆早在1300多年前,第一个提出“三农”问题之重要性;黄河岸边也是中原逐鹿之地,官渡之战确立了曹操的霸主地位;黄河岸...

    源之远者流之长,根之深者叶之茂。仓颉造字开人类文明先河;黄河岸边人眼光最敏锐,韦承庆早在1300多年前,第一个提出“三农”问题之重要性;黄河岸边也是中原逐鹿之地,官渡之战确立了曹操的霸主地位;黄河岸边人最具权谋,深谋远虑的西汉开国元勋陈平生于此……


    走出黄河岸边的历代彦俊如鲲鹏展翅,竞相走进凤阁銮台,鼎鼐递袭,簪缨相望,挽狂澜于既到,安国邦于若定,为滔滔黄河,悠悠故道留下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文明鼻祖仓颉生于黄河岸


    凡华夏儿女,都知晓仓颉乃创造文字的先贤圣哲,并对其智慧顶礼膜拜,却很少有人知晓,仓颉乃黄河儿女,出生于今原阳县齐街乡留侯村。


    ■史书中的仓颉


    5000多年前,仓颉凭着在劳动中的体味,凭着洞察世事的慧眼,在黄土地上圈圈点点。谁也不知他心中的块垒有多大,日积月累,孜孜不倦,创造了华夏文明。


    相传仓颉乃黄帝史官,史书称其“好书”、“作书”。《通鉴外传》上有“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文理必归文字”。《史记》云:“仓颉为皇帝史宦,体类相形而制字。”《竺典》上说:“造书之主凡三人,曰梵,曰伽卢,曰仓颉,梵传于印度,其书右行;伽卢创于西域,其书左行;仓颉居中夏,其书下行。”


    不管汉字始于伏羲还是黄帝,不管是黄帝命仓颉造字还是仓颉“生而能书”,都证明了汉字是经仓颉总结创制的。传说,仓颉形貌奇特,形容古怪,长相似大鸟,有4只眼。黄河岸边之天地变化,斗转星移,莺飞草长,仓颉“观其形,听其声,体其义”而归之于符号、图形。符号与图形就是最初的文字。


    ■仓颉是咱原阳老乡


    史书关于仓颉是原阳人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罗泌所著《路史禅通记》:“史皇氏仓帝名颉,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墟山,临洛水之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苍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居阳武而葬利乡。”


    葬利乡者,即埋葬在阳武县杏兰村(今原阳县王杏兰乡马杏兰村)。圣哲长眠的杏兰,堪称人杰地灵。马杏兰村沙丘连绵,颇有龙虎之势。原阳县志办副主任吴峰说,马杏兰位于黄河故道,可环境却很幽雅。过去,马杏兰多植杏树与兰草,春花烂漫,秋兰丛生,芳香遍野。


    留侯村后人说仓颉乃古代五侯之一,细究是哪五侯,村中无人知晓,县志办专家疑为“五帝”之误。吴峰说,《楚辞》中有“五方天帝”之说,东方乃是仓帝,但把他与仓颉对等,有些牵强附会。村中曾有仓颉庙,占地540余亩,门前立有石人石马,碑林牌坊。如今,仓颉庙不复存在。


    马头觅踪古官渡


    官渡、黄河、原阳,要把三者联系在一起,不得不说说官渡之战。那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使曹操确立了霸主的地位,形成了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代。


    ■马头村为古官渡的证据


    前些年,在位于黄河故道区的大宾乡马头村,发现了两通刻有“古渡官”字样的石碑。


    一通石碑为大明万历二十四年的《皇经碑记》,高1.2米,宽0.49米,厚0.20米。碑文中的首起句为“阳武县古官渡居民善行记”。史志专家分析,今马头村当年隶属阳武,碑上直呼“阳武古官渡居民”,可推断马头村与古官渡方位一致。


    另一通为清乾隆五十九年的《重修碑记》,高1.62米,宽0.66米,厚0.31米。碑文记载:“原村古官渡,汉建安五年秋,袁曹会兵立此高阜,相拒匝月。曹操袭破辎重,袁绍远遁,阅千有余年,遗址犹存,询博浪之区也……”史志专家认为“原村古官渡”这句碑文,表明该村原来就是古官渡。


    ■穿越时空 重回官渡


    站立于古战场遗址,抚摸残缺的碑文,脚踏松软的黄河沙地,声势浩大、惊心动魄的官渡之战,便穿越时空的隧道,清晰地再现于面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南下进攻许昌。曹操以黄河为天然军事屏障,率兵进军黄河南岸之黎阳,大将于禁屯守黄河南岸渡口延津,东接扼守黄河南岸之白马的太守刘延,以阻滞袁军渡河。可不久,袁军便轻易地渡过了黄河,曹操大军急忙前往解救。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悠悠 故道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