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冀鲁豫区党委为了保持和加强冀鲁豫与太行山两大根据地的联系,在日伪控制下的夹缝地带——延(津)浚(县)汲(县)淇(县)四县边地区,开始筹建一条新的地下交通线。 此前,卫西工委已在淇县县城、孟村,...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对日作战。地处豫北的新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共产党员、青年学生为主,组织建立了一支人民子弟兵——平汉抗日游击队。他在新(乡)、辉(县)、获(嘉)、汲(县)一带宣传发动群众,破坏敌人交通,打击日寇,锄奸剿匪,开仓济贫,英勇战斗,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时至今日,当年平汉游击支队的抗日故事依旧在牧野大地广为流传。
一、组织武装,奔赴抗日战场
1937年冬,日本侵略者沿平汉路南侵,日益逼近新乡。新乡党的组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组织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军,已势在必行。
在朱瑞和豫北特委成员程明升等同志的领导下,革命先进分子李毅之、许冠英、张天性等,分别在新乡、获嘉农村发动起来一批青年学生和青年农民,投入抗日战斗争的洪流。
1938年2月15日,日寇进逼新乡近郊,驻在新乡的国民党军队弃城南逃。在这紧急关头,李毅之等人迅速将在新乡附近农村已发动起来的青年学生和青年农民集中起来,当夜直奔获嘉楼村,和许冠英组织的青年武装队伍在获嘉县楼村会合;接着他们又来到获嘉的刘桥,和陈子毅组织的武装会合。至此,由少到多,有分散到集中,一支抗日队伍诞生了。
随后,李毅之、许冠英便带着队伍经博爱柏山口,向山西晋城进发。一路上,战士们情绪高昂,唱着救亡歌曲,每到一地就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群众挑水,打扫院落,受到了群众的称赞。由于日寇不断进犯,晋城形势吃紧,中共太南特委和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又转移到陵川县城北门外的崇安寺。李毅之、许冠英带领队伍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陵川找到了党的领导机关。在这里,他们进行了紧张的政治、军事训练,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抗日战争的意义和任务,如何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等,1938年5月,正式命名为“平汉抗日游击支队”。李毅之任司令员,许冠英任政治特派员,李直臣任大队长。整个队伍这时将近百人,武器有20多支步枪,几支手枪,多数队员拿着大刀、红缨枪。从此,这支队伍便走向了抗日战场。
二、宣传发动群众,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
1938年3月,我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晋东南与日寇作战,一时还顾不上来豫北开展抗日活动。中共太南特派员决定派游击队下山到豫北,坚持敌后抗日战争。游击队下山后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和扩大游击力量,积极争取和控制“联庄会”等地方的武装,打击日寇和汉奸;收缴国民党军队丢散在民间的武器、弹药,收缴伪乡政府和伪保甲的公用枪支;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严惩汉奸。为了完成上述任务,游击队采取了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的战略战术,于1938年3月,派毛光泽、靳岐山、王宗元、马四同志到豫北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当他们走到辉县平甸附近的谭头村时,遭到国民党第一战区所属刘殿雄、秦保仁土顽队的袭击。因寡不敌众,马同志被俘,毛泽光、靳岐山、王宗元同志在与匪徒搏斗中光荣牺牲。
为了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方针,平汉抗日游击支队又派刘方生、陈子毅、张天性、杨鹤亭等十几名同志,分别到新乡、辉县、获嘉各地积极宣传抗日,大力发动群众;田间地头、村舍饭场都成了宣传阵地,军民关系十分融洽。经过发动,新乡的郭柳村群众献出轻机枪1挺,步枪5支,张辛庄交出驳壳枪1支,小块村交出手枪2支,大刀数把,鲁堡交出一响崩1支;获嘉交出步枪5支。这些武器装备了平汉抗日游击支队,增强了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