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同行遵大道——“公路人”背后的温馨力量

2025-10-17 14:43:42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杜辉

  编者按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2025年4月,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挑选2名技术骨干,远赴新疆开展对口援疆。援疆任务得以顺利推进,既离不开援疆干部的勤勉努力,也离不开身后家人的守望与助力。新乡公路事业每一步的稳健前行,都饱含着广大公路员工的汗水与责任,离不开众多员工家属在背后的无声守护与深情支持。今日,我们特别推出一篇援疆员工家属所写的文章,透过文字,一同体悟这份隐匿于“公路人”背后的温馨力量。

千里赴伊吾:为他而来,是牵挂亦是同行

  当爱人积极响应交通援疆即将启程时,我的心像被揉皱了的纸——那个连洗衣机按钮都要反复确认的人,要独自奔赴千里之外的边陲小县哈密市伊吾县,更何况他身体还常年有小毛病。而我已退休,本可守着熟悉的家照顾好老人安稳过日子,可看着爱人收拾行李时眼底的坚定与不舍,听着他单位领导“家属的支持,是援疆工作最坚强的后盾”的鼓励,我咬了咬牙说:“我跟你去。”

  就这样,我们最终一起踏上了前往伊吾的路——那个在此之前,我连名字都未曾听过的“全国最小县城”。初到伊吾时,现实比想象中更困难:公交线路屈指可数,想去大点的超市,得驱车70多公里去镇上;走出家门,满街都是陌生的口音,连个能说说话的熟人都没有。爱人全心投入工作,成了“大忙人”,每天往返于伊吾重点交通要道S236等施工现场,经常一整天都见不到人影。我看着窗外陌生的街景,心里空落落的:这样的日子,要怎么过下去?

舞蹈队里的温暖:从“外人”到“自家人”的转变

  “不能总闲着,得找点事儿做。”我揣着这份念头,试着走进了社区。推开门时,正好撞见社区舞蹈队在排练,音乐声里满是热闹的气息。队长田姐见我站在门口,立刻笑着招手:“来一起跳吧。”就是这声热情的招呼,让我开始融入这个陌生的县城。

  田姐是个热心肠,也是社区模范,退休后义务组建了社区舞蹈队,每每社区有活动,她就带着姐妹们不辞辛苦地排练。她不仅手把手教我跳民族舞,在知道我初来乍到后,总怕我吃不惯,周末一有空,就拉着我去郊外:“走,带你拔沙葱、摘椒蒿,咱回家包羊肉饺子!”

  巴里坤来的周姐,面食做得特别地道,总把自家烤的香豆子馍馍、炖的羊肉焖饼子装在保温盒里给我送来,笑着说:“河南姐妹爱吃面,咱这馍馍管够。”

  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马玉秀,知道我怕冷,特意把晒干的艾草装成小袋给我泡脚,还送来亲手晒的玫瑰花茶和杏干:“伊吾的花草养人,你多喝点,身子就暖了。”

  这些细碎的小事,像一缕缕阳光,把我心里的陌生和孤单一点点驱散。后来再去舞蹈队,姐妹们会拉着我聊家常,排练累了,就递上一杯热茶、一块哈密瓜,跳错动作时也没人笑话,只有互相鼓励的笑声。我渐渐发现,原来“家”从来不是固定的地方,而是有人把你放在心上的温暖——在这里,我不是“河南来的援疆家属”,而是她们口中的“自家姐妹”。

红石榴队的同行:把民族团结融进日常

  一次社区活动上,我认识了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阿米娜姐——那个总是带着笑,说起“民族团结”眼睛会发光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大姐。听她说起自己带领“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常年帮邻里解决难题、宣传政策,我立刻动了心:“阿米娜姐,我也想加入你们。”

  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志愿服务队里的一员。我们一起走街串巷,用维吾尔语和汉语双语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景区湖边义务捡垃圾,路过的游客见了,也会主动加入;得知社区有老人行动不便,无法下楼,我们就一起在家包好饺子,送上门,老人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河南来的妹子。”我眼眶瞬间就热了。

  县里技工学校开学时,我和志愿服务队的姐妹们在街边值守,给前来报到的家长孩子指路,看到带着大包小包行李的学生,就主动帮忙拎着,甚至开电动车把他们送到学校。

  最难忘的是参加县里编排的情景剧——宣传的就是阿米娜姐和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我在剧中扮演社区党支部书记,当台词里说到“各族姐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时,我看着身边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姐妹们,忽然想起爱人常跟我说的话:“援疆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内地和新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事。”那时候我才懂,原来民族团结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是你送我一筐瓜果、我给你一碗抓饭的温情,是弯腰捡垃圾、伸手帮邻居的善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用真心换真心的日常。

  我们排练节目任务紧时,经常会占用周六周日,有时甚至到深夜,爱人笑着说:“你比我还忙呢。”工作之余,他也总为我的“志愿工作”加油。遇到我要准备宣讲内容,他会帮我查资料、改稿子,还跟我讲工地上各族同事一起赶项目的故事。

镜头里的双向奔赴:让豫哈情谊看得见

  伊吾的美,是藏在骨子里的。天山脚下的湖水映着蓝天白云,军工马的英雄故事在风中回响,克尔里克冰川上的雪莲迎着寒风绽放,幻彩湖的每道波光都在替天地续写色彩的诗行,还有那片“一眼万年”的胡杨林,枝桠遒劲,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闲暇时,我总爱用手机拍下这些美景,做成小视频发到网上,配文“这里是伊吾,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有网友留言问“伊吾在哪里”,我就认真回复,告诉他们这里的故事、这里的美;身边的姐妹看到了,也会拉着我一起拍,让我多“宣传宣传伊吾”。我也总跟她们说起河南:说太行山的雄伟,红旗渠的震撼,还有胖东来把顾客当亲人的服务,“有空一定要去河南看看,咱们互相走一走,才更亲嘛。”

  阿米娜姐腿脚不便,此前几次政府组织赴河南参观的活动她都婉拒了。在我反复鼓励下,她终于答应了此次河南行,还满眼光彩地跟我说:“这次一定要去看看你常提起的老家河南。”看着她期待的模样,我由衷欣慰,更感受到豫哈两地民族间那份愈发浓厚的团结情谊。

  如今在伊吾待了三个多月,我早已成了“伊吾通”。在街上遇见外地车停下来问路,我会主动上前,详细告诉他们哪里有好吃的抓饭,哪里能看到最美的胡杨,哪家酒店更便利。有次遇到一对河南来的夫妻,我们站在街边聊了半天,临走时他们说:“本来就是随便转转,听你一说,我们要在伊吾待两天好好看一看。”我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一座小小的桥,一边连着河南的家,一边连着伊吾的家,把两地的情谊,悄悄系在了一起。

甜美哈密:援疆路长,我们与爱同行

  回望在伊吾的这100多天,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的从容自在;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同行”,我终于懂了爱人当初选择援疆的意义——援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付出,而是一家人的同行,是河南与新疆,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

  爱人依旧每天忙碌在伊吾的公路施工现场,他会跟我说起项目上的进展,说起和各族同事一起攻克难题的喜悦;我也会跟他分享舞蹈队的趣事、志愿服务的感动。我们的日常聊天,不再是家长里短,而多是伊吾的发展变化、民族团结的故事。原来“夫妻同心”,不只是柴米油盐的陪伴,更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一起成长、一起付出的温暖。

  有时候我会想,这100多天,我到底做了什么?好像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参加了几次社区演出、帮助了一些邻居、拍了几段视频、做了几次民族团结宣讲。可正是这些小事,让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普通人用真心、用行动,一点点织就的网;豫哈同心,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河南的援疆干部们在工地上的坚守,是新疆的姐妹们递来的一杯热茶,是更多家属把他乡当故乡的真诚。

  在伊吾生活的日子很短,真心希望有更多的援疆家属有机会来到新疆,跟着当地舞蹈队的姐妹们跳更多的舞,跟着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帮更多的人,用镜头记录更多新疆的美,也把更多河南的故事讲给这里的人听。因为民族团结的路,我们每个人,都在同行。

  即将要与伊吾这片浸满温情的土地作别,脚步未动已生不舍,但这份不舍会化作力量——往后每一程,我都会把这里豫哈同心的点滴,把民族团结的光亮,讲给更多人听,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旋律响彻不止!

  (作者为新乡公路勘察设计院柔性援疆干部马全胜家属)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