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双烈 』永载史册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从革命先烈的热血牺牲到新时代企业家的使命践行

2025-10-13 14:25:14 来源: 平原晚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苏东生(左一)向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讲解烈士事迹

□策划 周新豪 记者 刘志松

核心提示:

  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筑就了共和国的基石。刘海珠、刘海秋兄弟便是这万千英烈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辗转南北,英勇献身,谱写了“一门双烈”的壮丽诗篇。更令人感佩的是,以烈士刘海珠的外孙、新乡市亿丰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丰公司)董事长苏东生为代表的新一代,将深厚的家国情怀融入到企业发展,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履行社会责任,使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近日,记者专程采访苏东生先生,聆听“一门双烈”的感人事迹和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

革命烽火中的青春之歌:刘海珠、刘海秋兄弟的英勇事迹

  1906年,刘海珠出生在辉县市(原辉县)新桥村一个普通家庭。1921年,年仅16岁的刘海珠和14岁的刘海秋进入位于卫辉市(时称汲县)的华新纱厂当工人。艰苦的工作条件,让兄弟俩深切体会到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剥削的苦难,也为他们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种子。

  1923年2月,受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影响,刘海珠秘密前往郑州参与援助斗争,亲身感受到了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力量,革命意识由此被激发。1925年1月,党中央派罗思危到华新纱厂开展建党工作,开办工人夜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刘海珠、刘海秋兄弟二人积极参加学习,思想觉悟得以迅速提高。同年3月,刘海珠经罗思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乡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7月,中共卫辉华新纱厂支部成立(新乡第一个党支部),标志着党在豫北地区的组织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当时,刘海珠任党小组组长。不久,刘海秋加入共青团,成为新乡第一批共青团员。兄弟二人从此将个人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成为党组织骨干后,刘海珠参与领导了华新纱厂工人罢工,为工人争取到部分经济权益。与此同时,弟弟刘海秋积极参加反奉宣传队活动,后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学习。

  1926年4月,刘海秋因表现突出,加入党组织,并提前毕业,分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担任连长,投身北伐战争。他英勇作战,先后参加攸县、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在攻克武昌的战斗中,身为敢死队员的他,与敌军展开殊死肉搏,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0岁,一生未婚。

  刘海珠继续在豫北地区顽强斗争。1928年5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开封第一监狱。在狱中,他遭受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后经党组织营救,于1929年获释。出狱后,他以挑担卖菜、卖货为幌子,四处奔走寻找党组织,最终与辉县贵庄支部取得联系,继续投身地下活动。西安事变后,他前往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学习。抗大毕业后,他随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参与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屡立战功;后转战冀东平原,参与指挥果河沿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斗。1945年夏,在河北蓟县(今属天津)伍佰口村与日军的战斗中,时任营教导员的刘海珠壮烈牺牲,年仅40岁。此时,抗日战争胜利已近在咫尺,他却将最后一滴血洒在了为之奋斗的民族解放事业的前夕。

  刘海珠、刘海秋兄弟相继为革命捐躯,他们的母亲承受失子之痛却以儿子为荣,将部队给予的三百块大洋抚恤金全部上交,称“国家比我们家更需要这笔钱”,用无私诠释了革命家庭的底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追认刘海珠、刘海秋为革命烈士。其子孙后代,尤其是刘海珠的儿子刘有文、女儿刘秀琴等,始终将父辈遗志铭记于心,以传承红色家风为己任,引领后代永葆对党的赤诚之心。在红色家风的浸润下,他们的后辈于各行各业中奋发进取、建功立业,不少人还担任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重要职务。在抗震救灾、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社会事业领域,他们勇挑重担,荣获多项荣誉。

血脉赓续与时代担当:以党建引领企业发展

  苏东生从小耳濡目染姥爷的英雄事迹和家族红色家风,内心深处早已植下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2005年亿丰公司成立,苏东生深刻认识到企业不仅要有经济效益,更要有社会灵魂。2006年7月,公司成立仅一年,他便推动成立企业党支部,将党的建设置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此举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其红色基因使然,是烈士后代特有的时代感、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自然流露。

  苏东生坚信“百年企业需要党建的持续引领”,将“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确立为核心理念,着力打造“红色亿丰”品牌。他表示,企业党建蕴含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员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亿丰公司的红色基因在关键时刻彰显强大精神力量:疫情期间,苏东生第一时间捐赠130余万元支援抗疫;在遭遇洪水灾害时,公司设备遭受严重损毁。面对危机,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优先使用铲车将企业女职工转移至安全区域。随后,他组织了300多名员工加入到救援一线的队伍中,同时将18台可用的车辆及部分原材料无偿提供给政府,支持抢险救灾工作。他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信念,为社会树立了榜样。

  经历灾难洗礼后,苏东生对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了更深切的体悟。他自筹1000余万元,建成新乡红色精神传习馆,系统化、公益化地传承红色基因。

  为搜集详实史料,他沿着两位姥爷的革命足迹,先后前往广东、湖北、陕西、河北等地,克服诸多困难,走访史志部门,获得了多方支持。2023年7月1日,新乡红色精神传习馆正式建成开放。馆内设有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室、党风廉政建设教育长廊等功能区域,配备标准化研学设施,可容纳2000人同期活动,全程实行公益化运营。

  该馆荣获“河南省终身研学游体验基地”“新乡市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河南工学院红色教育基地”“河南新乡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等称号,累计接待600多家单位,逾5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公益性党建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播,有效激发了党员群众的学习热情,为促进社区和谐、社会稳定、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手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时代意义

  刘海珠、刘海秋烈士的英勇事迹与亿丰公司苏东生的实践探索,共同构成了一幅红色基因跨越时空、赓续传承的生动画卷。

  “一门双烈”的故事,是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是奔流不息的精神长河。从刘海珠、刘海秋为民族解放慷慨赴死,到苏东生以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倾力回报社会、传承红色精神。这条清晰的主线,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何以历经百年而弥新,伟大的革命精神何以跨越时空而永存。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