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报国代代传 ——卫滨区平原镇梁任旺村郑立化送儿女参军的故事

2025-07-25 10:14:48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亲爱的儿子、女儿,提前祝你们‘八一’快乐!”

  “听组织的话,好好练兵,守好国门!”

  ......

  华灯初上,暑热渐消。卫滨区平原镇梁任旺村村干部郑立化特意拨通视频电话,与远在西北边疆的女儿、西南边陲的儿子“团圆”。

  旗帜猎猎,军歌嘹亮。再过几天,女儿郑冰杰、儿子郑树标将在部队迎来第一个建军节。

  郑树标原来在凤泉区消防救援大队工作,抢险救援、宣传教育成为日常。“从戎锤炼男儿本色,建功军营报效祖国”“入伍就是深造,当兵就是成才”,当征兵的消息传来,郑树标便萌发了参军之志,主动报名应征入伍。2024年,他选择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驻扎在云南边疆。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老山精神”穿越时空,砥砺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士兵。

  郑冰杰大学毕业后,自学备考研究生考试。今年3月,她站在人生的三岔路口:一边是河南师范大学的考研通过、继续深造的道路,一边是政审合格、参军报国的征程。面对这场关乎信念与未来的抉择,她想起了一辈子无私奉献的爷爷,想起了奔赴边疆守卫国门的弟弟。最终,她选择走进军营,把青春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那是20世纪70年代,郑立化的父亲郑安亮积极响应号召,与十多名乡亲远赴山西省左云县人民武装部,参与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资短缺、天寒地冻的岁月里,木匠出身的老父亲披星戴月、开足马力,用力气与智慧圆满完成了部队营房建设任务,前后历时4年。返乡后,他开办工厂,拿出积蓄捐建校舍、扶危济困,乐善好施30多年,成为十里八乡备受尊重的乡贤。

  弟弟参军,姐姐也跟上,青春闪亮在绿色军营。“咱爷用最朴素的方式参与国防事业,咱叔是一名老兵,应征入伍是适龄青年的光荣义务,军中绿花是别样的美!”在电话那头,弟弟这样鼓励姐姐。在大学时入党的郑冰杰,于是主动申请到新疆艰苦地区服役。面对高原严寒与高强度训练,她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在新兵集训中表现优秀,被评为“优秀新兵”。

  这几年,平原镇发挥区位等突出优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梁任旺村,家家楼房,户户整洁,村庄和美。“房屋宽敞,吃喝不愁,年轻人只有经风雨、见世面、磨练意志,才能更好成才。”在郑立化的妻子看来,年轻人不能在家享清福,更不能“躺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上学时的老师教育到踏入社会父亲的教导,郑立化始终惦记着这八个字,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

  把两个孩子送到边疆服役,乡亲们对郑立化夫妇的思想和行动给予点赞。在父亲郑安亮的言传身教下,作为农民企业家,郑立化积极反哺家乡,村里修路、孩子上学、关爱老人,从来不含糊。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作为村委会成员,他带领全家人投身一线,自己加入卫滨区“追阳小组”、参与样本输送、流调排查等急难险重任务,儿子在村口值守,女儿在镇上卡点值班。“7·21”暴雨期间,郑立化同样挺身而出,冲在防汛救灾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传承家风、守护一方。

  好家风如春风春雨,无声胜有声;好家风似明灯,照亮前行的路。“爷爷盖过营房,爸爸战过疫情,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在各自‘战位’上守好国门、建功立业!”“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姐弟俩的共同心声,也是家乡人民的期待。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