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洪年在菜园里采摘蔬菜
□记者 刘志松
清晨5时,市郊的菜园里,露水还在菜叶上时,许洪年就已经开始忙碌了。顶花带刺的黄瓜和绿油油的苦瓜被他布满老茧的双手麻利地摘下来,这些施鸽子粪长起来的“放心菜”,很快就会出现在早市上。
30年前,19岁的许洪年从周口老家到新乡打拼。刚开始,他从搬运大理石做起,后来成了独当一面的大理石铺贴师傅。他干起活来不惜力,并且讲诚信,找他干活的人日益增多。
后来,许洪年与老家同村的姑娘结婚,两人一起在新乡打拼。
“新乡人不排外,还有不少老乡,生活在这里很温暖。”干装修虽然累点儿,但出身农家的许洪年有的是力气,夫妻俩一块干,累并快乐着。几年后,一双儿女的出生,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激情。妻子虽不识字,但夫妻俩却有共同的信念:“咱没文化,不能让孩子也这样。”
白天夫妻俩在粉尘与噪声中赶工,即使再累,夜晚灯光下总有他们陪伴孩子的身影。孩子写作业,他们就在旁边默默择菜、洗衣,手机从不碰一下。“大人捧着手机,咋好意思催孩子学习?”夫妻俩这份朴素的坚持,成为孩子强大的学习动力。
今年,许洪年的女儿读研,儿子也将上大三。从未上过辅导班的姐弟俩,从小就非常懂事,体谅父母的辛劳,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比较优秀。两个孩子上大学前,周末再忙,夫妻俩也会停下活计陪孩子。如今,两个懂事、争气的孩子寒暑假都会勤工俭学,每月不足千元的生活费,传递着“不比吃穿比进步”的家风。
许洪年微信名是“老许爱种地”。他说:“其实我的主业是装修,种菜只是业余爱好。”
近8年来,种菜是许洪年的解压方式,也是贴补孩子学杂费的来源。刚结束县区的大理石铺贴活计,他便骑着三轮车奔向菜园,摘下新鲜的蔬菜,赶往骆驼湾一带的居民区售卖。
刚到新乡的时候,他曾经在骆驼湾附近租住房子,认识很多居民。他种的菜虽然品相不够好,但是吃着放心。只要他来到这里,拉的菜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时间长了,不少居民会跑到他的菜地里去买。
两个孩子的茁壮成长,引来邻居上门讨教“育儿秘籍”,许洪年总是说:“没啥窍门,就是陪伴。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先管住自己不玩手机。”父母的勤劳朴素,许洪年的两个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小到大,两个孩子一放学回家,就会主动帮助大人择菜做饭,学习也从不用催促。因为忙于生计,许洪年夫妇俩平时没空,从来没有接送过孩子。两个孩子上小学都是自己走路,刮风下雨天也是如此,上大学也都是自己去的学校。
如今,许洪年夫妇俩在新乡市区购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今年暑假,女儿勤工俭学,儿子忙于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运动会,都没回家。许洪年看看手机里儿子发过来的照片,继续低头给菜浇水。
一对农村夫妇,用他们辛勤劳作的背影证明,教育,不是在说教的言辞里,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辛勤与坚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