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内安装好的充电桩
本报讯 (记者 张延 通讯员 赵宁)“现在可是太方便了,电车充电再不用拉老长的电线了,咱家家有专用充电桩,用的还是自家的电。”7月29日,卫滨区七巧花园小区居民孙先生在刚建好的充电桩旁,边给电动自行车充电边高兴地说。
孙先生告诉记者,以前每到晚上,居民楼前的电线像疯长的藤蔓,从各家阳台垂下来,在半空织成一张张晃眼的“蜘蛛网”,如今这样的现象再也见不到了。
七巧花园小区是2002年建成的居民小区,只有两栋楼118户居民。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公共充电桩数量有限,老小区留守老人多不熟悉智能充电程序,所以很多居民只能选择“飞线”充电。
今年3月份,卫滨区人民西路社区网格员陈昭彤接到居民反映称,七巧花园小区“飞线”充电现象严重,很不安全。陈昭彤第一时间赶到小区了解庭院充电情况,并及时将问题上报铁西街道办事处。
网格吹哨、社区接单、街道联动,快速反应链条激活。没几天,卫滨区铁西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晖与人民西路社区主任李燕就来到七巧花园小区走访。“‘飞线’充电没办法,我们使用的老年人手机不能扫码。”“能不能接自家电表?外面的充电桩贵不贵?”......居民的无奈和担忧被陈晖与李燕记在了心里。
“自家电表充电”的想法看似简单,却涉及线路安全等多重问题,不能冲动“拍脑袋”决策。陈晖和李燕叫来专业人员现场问:“能不能从居民自家电表接线?”答案是:“理论上可行,但得重新布专用线,还要算好负荷。”于是,工作人员当场测算线路改造可行性,把居民诉求作为方案设计“原点”,初步形成从每户居民电表箱引出电线,使每户居民能够使用自家电表进行充电的思路。
6月13日,施工队正式对庭院杂草及枯树进行清理。施工阶段,社区党委成员“全程跟踪”随时协调噪声、材料堆放问题;院委会成员化身“监督员”每天检查施工进度;居民主动指引自家线路走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7月21日,118个蓝白色调的充电桩全部安装到位。
“这可比‘飞线’强百倍!”居民孙先生兴奋地说。
□记者手记
曾经缠绕居民楼的“蜘蛛网”不见了,坑洼不平的小区路面硬化平整了,居民的笑容也一直挂在脸上。
从满天“飞线”到“规范充电”,从居民的“烦心事”到人人点赞的“暖心事”,118个充电桩的背后,不仅是设施的升级,更彰显了社区基层治理以党建引领,“精准发现、快速响应、多方协同、全程惠民”的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