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申长明通讯员金鸣上
暑假已经开启,学生们也进入了“放飞模式”。然而我市已经有学生遭遇了电信诈骗,且损失惨重。7月1日,警方发布了9起近期发生的真实案例,提醒家长、学生要时刻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案例一
2025年6月25日,高三毕业生林某某在玩《王者荣耀》游戏时,有陌生玩家私信,提出请其帮忙代打,双方约定通过“闲鱼代打”平台交易。当林某某发送账号后,对方称其平台信用积分低于600分无法交易,诱导其支付500元“保证金”提升信誉。随后又以“系统检测异常需刷流水”为由,多次引导转账。林某某累计转账3000元后,被对方拉黑。
案例二
学生王某某在《蛋仔派对》游戏公共频道看到“免费领巅峰皮肤”消息,添加对方为好友后被引导下载“亨脉”APP。对方发送伪造的“卡游官方通知”,称其作为未成年用户违规领取皮肤,导致公司账户冻结15万元,需立即配合处理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拘留其父母。王某某在威胁下,偷拿母亲手机提供银行卡号及验证码。次日其母亲发现3笔合计3.2万元的转账记录,赶紧报警。
案例三
初中学生陈某某在社交平台扫描“扫码领千元红包”二维码,进入“福利兑换16群”。群内客服以“未成年人操作触发风控”为由,要求使用家长手机完成验证。陈某某趁父亲午睡时,用其手机开通微信亲情支付功能,按对方指示输入“解冻验证码”(实为免密支付开通指令)。此后对方以“系统升级补差价”“会员权限激活”“高级福利解锁”等名义,数次诱导其扫码支付,累计转走12.7万元。
案例四
五年级学生余某某假期使用家长手机玩游戏时,收到“游戏客服”私信,称“误领传说皮肤需退还1888元”。对方发送伪造的《未成年人追责函》,函件上印有模糊的“某游戏公司法务部”印章,威胁“不退还将冻结父母银行卡并起诉”。余某某惊慌下按指示修改微信支付密码,骗子通过免密支付功能分6次转走1.2万元。转账后,骗子还指示余某某删除转账记录。
案例五
暑假期间,七年级学生胡某某想赚点零花钱,便拿家长手机尝试兼职刷单,在“宝妈兼职群”领取“点赞返2元”任务。前3单顺利返现后,客服推送“垫付3000元购商品,返现3800元”的高额任务。胡某某转账后,客服以“订单超时需激活”为由要求再转5000元。胡某某意识到受骗,已损失3000元。
案例六
中学生胡某某的社交账号收到陌生用户私信,点击链接进入QQ群。群内“管理员”称有人被骗,要求群成员添加“办案民警”QQ号。“民警”提供两种“自证清白”方案:告知家长缴纳10万元保证金,或不告知家长但需配合操作家长手机。胡某某选择后者,按指示下载“会议软件”开启屏幕共享,修改支付宝、微信支付密码,以“资金清查”为由绑定家长银行卡,最后通过扫码支付转走13万元。
案例七
6月24日,学生俞某在哔哩哔哩观看售书视频后加入“实体书”QQ群。群内“公安民警”称群聊涉嫌诈骗,要求配合调查。俞某按对方视频要求,用平板摄像头对准母亲手机,登录手机银行并展示验证码。完成操作后,俞某发现母亲银行账户内的96235元被分3笔转走,分别流向不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案例八
10岁学生王某某接到一条陌生QQ好友申请,对方自称“公安人员”,说王某某涉嫌刑事犯罪,发来“未成年人抓捕现场”的视频,对王某某进行恐吓。王某某在惊慌下,用家长手机下载云闪付、美团APP,绑定两张银行卡后,按语音提示扫码转账80次共计被骗9.8万元。
案例九
11岁学生小雨在短视频平台关注“明星隐私调查”账号,对方以“提前知晓偶像行程”“获得视频通话机会”为诱饵,诱导其用母亲手机下载指定APP。在“操作指导”过程中,骗子套取短信验证码,将母亲银行卡内90余万元分11笔转走。小雨母亲发现后赶紧报警,可惜已经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