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榜样力量 劳模风采展示】于方寸切片间“执槌” 在微观世界里“断案”——记河南省五一劳动奖先进个人、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周红艳

2025-10-20 09:14:27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琚铭洁

  医院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科室,它不直接面对患者,却时刻关乎生命的走向;它不会经历手术台上的惊心动魄,却决定着患者治疗方向的最终抉择。这就是病理科,这里的医生是一个个慧眼明断的“医学法官”。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周红艳,就是这样一位在微观世界里破译疾病密码的人,在这个关乎众多患者生命安全的岗位上,她整整坚守了34年。

  “医生,取报告。”一声充满焦急与担忧的招呼,常常会打破病理科的寂静。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显微镜上专注的目光,切片与试剂无声交织。对于周红艳而言,这份寂静背后,是千钧重担。

  “1991年我刚毕业那会儿,院长告诉我,一家医院病理科的诊断水平,就代表着这家医院的医疗水平。”回忆往昔,周红艳目光深邃。她坦言,初入此行,自己也曾觉得整天对着显微镜看切片颇为枯燥,但很快,她便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外科医生的手术做得再漂亮,切下来的人体组织最终仍需病理科来检测,我们的诊断直接决定着患者下一步是继续治疗还是解除警报”。

  病理诊断,绝非简单的“看图说话”,它是一场医生与疾病的精密对话。周红艳深知,每一份标本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幸福的家庭。曾有一位22岁的花季女孩,临床初步诊断结果为乳腺癌恶性肿瘤,这个诊断让整个家庭瞬间被巨大的阴云笼罩。在后续的病理检测中,初出茅庐的周红艳在老师的带领下,严谨细致,反复观察,敏锐地发现与临床诊断不符的细微疑点。在同临床医生反复沟通讨论后,最终将医生诊断修正为“良性”。那一刻,年轻的周红艳第一次无比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伟大与重要。

  “病理是医学金标准。”三十四个春秋,岁月未曾磨灭她眼中追求真理、探寻真相的光芒,她的声音里始终充满积极与乐观的力量。

  在面对术中活检紧急病例时,病理科的工作更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极限挑战”。从接收标本、精细取材,到石蜡包埋、超薄切片,每一个步骤都是关键“赛点”。周红艳带领团队,精准把控节奏,共同为病理报告按下“加速键”。如今,他们将常规病理报告时间从5天-7天大幅缩短至2天-5天,而术中快速病理检测更是争分夺秒,为手术台上的决策尽快提供最关键的依据。  

  那看似神奇的“诊断直觉”,其实是上万张切片阅片经验积累的硬实力。2020年,周红艳在一次日常交流中,敏锐地察觉到一位邻居的孩子身上看似蚊虫叮咬的红疹有潜在风险,她极力劝说家长务必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最终证实了她的担忧——孩子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早发现,早诊治,正是她这份警觉为孩子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然而,这份警觉的背后,是周红艳从未停止过的学习与探索。她深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唯有不断攀登,才能站在学术前沿。她先后撰写医学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参与编写医学专著2部,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主持及参与省级科研项目6项。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周红艳将培养病理科后备力量视为己任。从最初只有5个人的小科室,发展到如今拥有16名成员的成熟团队,病理科在她的带领下,不仅实现了团队规模的有序扩容,更让专业力量与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她坚持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培养青年医师严谨的科学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鼓励他们走出科室,积极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全面提升科研能力与业务水平。在她的悉心栽培下,一支富有战斗力和钻研精神的团队已然成型。

  34年,岁月的痕迹爬上面颊,但不变的是她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在微观的方寸之间,周红艳用手中的显微镜和诊断笔,继续扮演着疾病真相的“破译者”和医学“法官”,于寂静中,守护着万千家庭的希望与安宁。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