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上线” “三资”破局

2025-10-18 11:32:02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封丘县“12134”模式赋能乡村振兴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奇 焦耀 通讯员 张志超 杨恒战 文/图



图为办事群众在封丘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咨询办理相关业务。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奇 摄
 
“快看!又涨了!9100元!”近日,封丘县城关镇三里辛村文化广场上,68岁的王大爷举着手机,声音里满是激动。
 
手机屏幕上,村集体32平方米商铺正在线上竞价,11轮报价后,成交价较起拍价接近翻倍,围观村民凑在屏幕前热议:“这事儿要是搁以前,村干部说了算,咱哪能知道这么多?”“这下子,村里有了活钱,修路灯、补水管就有指望了!”
 
与此同时,封丘县陈固镇闲置校舍使用权竞拍正酣,59轮竞价后,年成交价4.1万元,较2.5万元的起拍价溢价64%。荆隆宫镇三姓庄村的竞拍更劲爆,270亩土地3年租赁权交易,溢价率飙至87.78%。
 
这些热闹场景,藏着封丘县破解农村“三资”难题的密码——“12134”产权交易模式。
 
筑基:清产核资亮家底
 
谁能想到,就在半年前,封丘县农村“三资”管理还是本“糊涂账”。“以前村里的老校舍闲置,村干部私下租给熟人,一年只收5000块钱。”陈固镇的李大叔想起旧事,仍有些气塞,“村民有意见,却没处说理”。
 
那时,村级资产常被侵占,小微工程暗箱操作屡见不鲜。有的村,甚至连土地亩数、房屋数量都说不清。李大叔曾为校舍租金找村干部理论,对方一句“都是为了村集体”就把他打发了。闲置厂房荒着,集体资金在账上“睡大觉”,干群矛盾越积越多。
 
改变,从一场“地毯式”清产核资开始。
 
今年开春,封丘县成立农村“三资”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牵头,整合纪委监委、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力量,请来第三方专业机构,要给全县农村集体资产做一次“全面体检”。乡镇干部小李跟着清查专班跑了一个多月,他最难忘的,是去荆隆宫镇核查荒林地的场景。
 
“你们要干啥?是不是要收地?”见工作人员扛着测绘仪前来,村民老周拦在田埂上,语气强硬。小李赶紧递上宣传单,指着无人机航拍图说:“大叔,我们是来查清咱村的家底,以后,这些地租出去,多少钱、租给谁,全村人都能看见,租金也是咱集体的钱。”
 
说着,他打开手机上的“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当场给老周家旁边的林地标注、拍照,并录入系统。老周凑到手机屏幕前看清楚,紧绷的脸才松下来说:“早说嘛,真能明明白白地核验,我肯定配合。”
 
这样的场景,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很常见。工作人员逐村逐户核查,沟渠路堰、闲置厂房、荒废林地、池塘坑堰,连几十年的口头协议都翻出来了。有个村,土地承包户占地十几年不愿退租,县乡干部上门讲政策,纪委监委、法院全程护航,终于啃下这些“硬骨头”。
 
截至目前,封丘县已完善不规范合同1.3万余份,为184万亩土地、37亿元资产建起“电子档案”——连王大爷家旁边的老槐树,在这个平台上都有了“身份信息”。
 
“以前,村民怀疑村干部‘中饱私囊’,现在‘资产清单’贴在村委会墙上,手机上也能查。”封丘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闫利娜说,“群众心里的疙瘩总算是解开了。”
 
清产核资,不仅厘清了“物化资产”,更理顺了“民心账”。
 
规范:“12134”模式立规矩
 
清产核资只是起点。如何避免“前清后乱”?如何让闲置资产变“活钱”?封丘县给出答案——创新推出“12134”产权交易模式。
 
“1个统筹、2个平台、1套制度、3级责任、4方协同”,听起来复杂,落地却很实在。封丘县建起“三农”综合服务中心作“中枢”,打通全国农村“三资”监管平台、产权交易平台,2000元以上集体资产交易必须线上走流程,5000元以上服务采购也得线上办,谁都不能搞特殊,真正实现“应进必进,场外无交易”。
 
李庄镇村民朱某对此感受最深。今年,他想流转1126亩地种“七彩小麦”,可租金还差一大截,急得睡不着觉。听说交易平台能对接银行,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贷款申请。没想到,河南农商银行封丘支行第二天就派人来调研,一周内,100万元贷款到账。
 
“交易平台方便透明,以前,我连找谁贷款都不知道。”朱某说。如今,他的地里建起蔬菜大棚,即将种上彩色小麦,每亩地的利润能达3000元,还雇了同村10多个妇女来这里干活。
 
该平台还打破了地域壁垒。原阳籍赵老板在手机上刷到陈固镇闲置校舍交易信息,抱着试试的心态报了名。59轮竞价后,他以每年4.1万元竞得校舍使用权,打算开家农资店。“以前不知道村里有闲置资产,现在平台上一搜就能找到,还能线上竞价,公平。”他感慨道。
 
为确保“12134”模式落地,封丘县持续发力,围绕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约束上下功夫,纪委、公安、检察院、法院建立“联动办案”机制,为产权规范交易保驾护航。
 
生金:资产激活惠民生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惠民。自“12134”模式上线,封丘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变了样。从“乱”到“治”,从“闲”到“活”。
“以前群众打电话,不是说路灯坏了,就是说水管漏了。”荆隆宫镇“三资”中心主任杨淼笑着说,“村里没钱修,我都不敢接电话。”现在不一样了——集体收入多了,修路、买水泵、修楼道灯,民生实事一件件落地。涉及“三资”的信访量,同比降了90%。“小微腐败”少了,干群关系也近了。
 
截至10月中旬,全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出亮眼成绩单:成交404宗,金额达6357万元,平均溢价率26.87%;盘活65处闲置资产,引进30个兴村富民项目;带动3600多人就业。荆隆宫镇10个滩区迁建旧村的集体用地、2882亩复垦土地,通过平台吸引郑州、原阳企业来竞价,成功打破了“土地流转不出村、镇”的传统惯例。土地集中到高效经营主体手里,还修了新灌溉设施。
 
暮色渐浓,三里辛村的路灯次第亮起。王大爷拉着孙子在广场散步,指着路灯笑眯眯地说:“这灯啊,是村里用商铺租金修的,花销都记在咱村账上哩!”他边说边掏出手机,点开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展示给孙子看:“往后村里再搞土地流转啥的,交易明细全在这上头。咱老百姓动动手指就能查,看得明明白白的,心里才踏实!”
 
从“糊涂账”到“明白账”,从“暗箱操作”到“阳光交易”,封丘县以“12134”模式,闯出农村“三资”管理新路径。这场改革,不仅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更凝聚了民心,夯实了基层治理根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责任编辑:李蕾蕾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