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午后,秋雨裹着凉意斜斜落下,辉县市博物馆广场的舞台前却早已聚起一片“伞海”。76岁的郭顺大爷裹着深蓝色雨衣,吃完饭也顾不上休息一会儿,赶着来占个好位置。“就等《穆桂英挂帅》呢!俺以前在村里看戏事儿多心不静,看了个热闹。现在年纪大了也没事干了,就一静心地好好看戏,这雨天也影响不了看戏的劲头!”他笑着往人群里挤。

幕布拉开的瞬间,台下的嘈杂声突然静了下去。当“穆桂英”身着帅服亮相,一句“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刚出口,王福庆大爷就忍不住跟着轻唱,手指在膝盖上稳稳打着板眼。前排的8岁小姑娘汤圆被舞台上的红装吸引,拉着奶奶的衣角小声问:“奶,她穿的盔甲是真的吗?她的衣服看着好威风啊!”奶奶还没回答,汤圆就被“穆桂英”舞枪的利落动作惊得睁大眼睛,小手不自觉地拍起了巴掌。

国庆期间,由辉县市委宣传部、辉县市文广旅局联合主办、辉县市豫剧团承办的国庆戏剧文化周10月1日在辉县市博物馆广场启动。消息一出,满城欢腾。
辉县市豫剧团是成立于1946年的国有院团,80年来,演员们至今保持着“背着戏箱跑下乡”的老传统——戏箱里装着演员的行头,设备车里塞着音响和灯光,每年要跑200多个村子,演出500多场。今年为“喜迎国庆、欢度中秋”,他们把14部经典剧目搬上舞台,从1日到7日天天“好戏连台”。首场《五凤岭》以忠奸斗争、爱情纠葛和家国情怀为主线,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崇高,获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演《寻儿记》时,台下的张阿姨泪眼朦胧,剧中“母亲寻子十八年”的情节,让她很有触动。“这戏演得太真了,就跟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她哽咽着说,身边的几位阿姨也跟着红了眼眶,互相递着纸巾。不同剧目牵动着观众不同的情绪,当经典少儿题材剧目《小包公》登场,现场的氛围又变得热烈起来,台上的小演员穿着黑色官袍,迈着认真的台步,一开口“我的主皇府金殿且坐稳,你听我表一表几辈古人,小甘罗十二岁身为宰相,老梁灏中头名年近八旬,常言道有智谋不在年老少……”,台下瞬间爆发出掌声,纷纷议论“这孩子也不知道多大了,戏竟然能唱这么好,真了不起!”现场的儿童观众更是欢呼高喊:“哦哦!好好!唱的真好!”
“光守着老戏不行,得让豫剧跟老百姓的生活贴得更近。”团长侯长增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19年12月“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大义夫人》喜获银奖;2020年第九届黄河戏剧节《青梅》荣获“最佳剧目奖”,同年,在新乡市小戏小品大赛上,辉县市豫剧团排演的《雨过天晴》成了黑马,最终荣获一等奖,领奖时演员们说:“能让老百姓在戏里看到自己的生活,比拿奖还开心。”国庆戏剧文化周压轴大戏《人民永和》,更是剧团打磨了三年的心血之作。这部红色题材剧讲述的是当地革命先辈的故事,为了还原历史,编剧跑遍了辉县的档案馆和革命老区,演员们也跟着老党员学党史、练唱腔。

最让人暖心的是,这场持续七天免费为群众开放的“戏曲盛宴”,每天早上八点,剧团的工作人员就会搬着板凳在舞台前及两侧摆好,方便老人和孩子坐。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君的戏曲培训学校里,三十多个小学员也成了文化周的“常客”,每天都会跟着张建君来看戏,看《穆桂英挂帅》时,一个小学员拉着张建君:“张老师,我也想穿红靠,像‘穆桂英’一样厉害!”张建君鼓励道:“慢慢来,先把基本功练扎实,以后你也能站在这个舞台上唱大戏。”
从雨中坚守的戏迷,到传承技艺的老艺术家,再到向往舞台的孩子,这群豫剧人用坚守与创新,让老腔老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人明白,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藏在烟火气里的文化根脉,是能让人心连心的温暖力量。(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荣)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