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县林业葱郁,绿植繁茂,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图为获嘉县位庄乡绿化掠影。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荣 通讯员 职福利 赵含香 文/图
平原地区造林,历来面临“无地可栽、无钱投入、无人管护、无利可图”的现实困境。但在获嘉县,一场以“向边角要绿、以机制活绿”为突破口的绿色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和农民生计。
驱车穿行于获嘉县的乡间,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林带如绿色长城守护庄稼,村中小游园星罗棋布。难以想象,这里曾陷入“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窘境。
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获嘉县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硬是“挤”出了6000余亩绿化空间。2022年以来,通过系统治理、多元筹资和机制创新,全县不仅实现林地规模化扩展,更让生态建设反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向边角要绿
让荒地披新颜
在平原地区,耕地保护红线不容逾越,农民惜土如金、“横向到边、纵向到头”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乡村绿化一度面临“无地可栽”的困境。破解之道,唯有“挤”出空间。
2021年夏季那场特大暴雨导致获嘉县农田林网严重损毁,这一教训让当地坚定了向空间要绿色的决心。2022年,获嘉县一场以沟渠治理和路肩培复为核心的大会战全面启动,各乡镇借势推进综合整治,锁定“增绿”目标。
“全县上下坚持‘路、渠、林、田、村’一体化规划,将绿化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四好农村路’等工程紧密结合。”获嘉县副县长王荣世介绍,“我们按照‘有路必培路肩、有河渠必修堤岸’的要求,依法依规划界,明确农田与林带的边界,有效拓展了绿化空间。”
大会战期间,获嘉县共重新培复路肩1450公里,疏浚支排灌渠723公里,新增绿化空间超过6000亩。
同时,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嘉县拆除违建2100多处,通过“拆废变绿、见缝插绿”的方式,在废弃地、边角地栽植树木84.9万棵。曾经的农村空闲地,如今变成了一个个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和小游园。群众推开窗户就能见绿,走出家门仿佛步入江南园林。
位庄乡邓庄村村民贺鹏站在自家小菜园前高兴地说:“以前这儿是个堆放垃圾的荒坑,现在不仅能摘自己种的菜,而且满眼都是绿色,心里特别亮堂。”
500万元撬动6000万元
“群团作战”让“绿”扎根
“起步确实艰难,买树苗要钱,请人栽树也要钱,很多村子想行动却被资金绊住了脚。”获嘉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四平坦言,2022年刚开始推动绿化时,最发愁的就是“钱从哪里来”。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获嘉县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做法,转向“集团作战”:林业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各出一分力”,各乡镇负责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形成了多方协同、“抱团干事”的新局面。
此外,县级财政率先投入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如同“酵母”一般,带动项目专项拨款1050万元、乡镇配套660万元、村集体自筹1100万元、社会捐赠400多万元以及市场投入300万元,加之广大群众投工投劳,最终实现了超过6000万元的绿化实物工作量。
照镜镇东彰仪村借助这套多元筹资机制,不仅实现了村庄绿化,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光新算了一笔效益账:“我们在农田边种1500棵白杨护田,田埂上插3000丛紫穗槐固土,沟渠旁栽500棵杞柳遮荫。这样既保住了水土,又让亩产提高了80斤。”
一棵杨树“一天长一毛”
算清账本点燃参与热情
“栽树会不会占用耕地?”“树荫遮挡影响庄稼光照、导致减产怎么办?”推广绿化之初,不少农民心存疑虑。对此,获嘉县用“三本账”一一回应,逐步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一算功能账:农田林网可防风固沙,减少小麦倒伏,防灾减损;二算环境账:村庄变绿,生活环境更舒适;三算经济账:树木成材后本身就有收益,实实在在做强家底。
太山镇大张卜村的杨树项目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棵8年树龄的杨树可售300元,每100米田垄种植50棵,农户按7:3的比例分成,实际收益可达1.05万元。村里流传的“一棵树一天长一毛钱”这种通俗算法,成功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让大家从原来的“站着看”转变为“主动干”。
此外,林下套种射干、金银花等中药材,每亩每年还可再增收4000元。在史庄镇,王大姐站在她的金银花田旁高兴地说:“蜜蜂都来了——这林下经济,真是给咱添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为提高树木成活率、便于统一管护,村民还总结出一套“四放线”栽植法:挖坑时拉线定位,栽树时对标校直,浇水后培土平整,冬季涂白也沿同一直线。这种方法不仅让林木整齐美观,也更适合机械化田间作业。
利益联结机制
让绿林成了“常青树”
树种下不管,就等于白栽。如何确保每一棵树都有人护、有人管?获嘉县用一套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县的管护网络。通过整合资源,该县构建起“林长+河长+田长”三长合一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推行“村种村管、村种户管、户种户管、发包经营”四种模式,签订8300余份管护合同,真正让每一棵树都有“监护人”。
根据“一九分成”协议,树木成材后的收益农户拿九成,集体留一成。太山镇董庄村村民李凤霞这样算账:“一棵树苗成本才3元,成材后能卖350元以上。我家管护了50棵树,这就是将来做‘万元户’的底气。”
董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松茹告诉记者,该村5.2公里示范段已栽植5200棵杨树,全部实行“一九分成”:村委会供苗,农户管护。以10年周期估算,总收益预计可达182万元。另外,村里4公里防护林由村民按“一米一年两元”的方式承包管护,预计成材后为村集体增收超16万元。
如今,获嘉县农田林网控制率已提高到94.1%,小麦年均增产6%,村集体年增收600万元,农户年增收超1500万元。从“要我种”到“我要种”,从“无人管”到“争着管”,这片平原之上的绿色实践,正为同类地区提供着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获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