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我市校企校地合作工作侧记

2025-07-18 10:28:44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京元

时代的发展,总是围绕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行的。这既是客观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拥有28万在校大学生和科研人才、13所高校、2255家规上企业——我市手握富矿,也曾受到“抽屉里的论文”“悬空的技术需求”“错位的人才匹配”之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战略后,我市以中原农谷建设为引领,将校企校地合作作为突破口,构建“需求精准匹配—资源高效整合—成果加速转化”新生态。当企业痛点、高校诉求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一场以“需”为锚的变革正重塑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

问需于企:技术破壁与产业突围的攻坚战场

“技术卡脖子,市场等不起。”这曾是我市企业共同的焦虑。规上工业企业技术需求长期“悬在空中”,而高校成果却“锁在抽屉”——孤岛效应成为产业升级的枷锁。

在亚都医疗洁净车间,河南医药大学孙永琨博士带领校企联合团队日夜攻关。作为政府主导选聘的“科技副总”,他将高校实验室的基因重组技术引入生产线。一年内,重组分散蛋白项目不仅打破国外垄断,95%的实验有效率远超国际75%的水平项目,最终成果有望填补我省在三类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的空白。“高校的科研基因与企业工程化能力结合,爆发出惊人能量。”企业技术总监指着检测报告感叹。

难题的破解,得益于机制驱动,我市出台的“揭榜挂帅”直击产业痛点,“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机制让创新精准聚焦。国产氨纶油剂长期受制于进口,某企业悬榜求贤,高校团队揭榜后联合技术攻关,终突破封锁壁垒。2025年仅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7亿元,同比激增89%。今年1月和4月,先后组织两次校企校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氨纶油剂开发等110个项目落地生根,撬动投资15.8亿元。

校企校地合作中,创新联合体正在贯通产业链条。上海交大与我市共建的生命科学产业园内,平原实验室转化基地、抗病毒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鳞次栉比。政府110亿元投入激活创新生态,吸引3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这里构建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直达通道。”园区负责人展示着最新成果,其中河南医药大学与企业的医疗蛋白项目已完成中试,即将规模化生产。

围绕“8+17+N”产业链群,我市构建政策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体系。专班领导带队走访879家企业,动态更新2000余项技术需求;线上“校企合作云展厅”精准匹配109项合作意向;线下专班推动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原阳分中心成功签约落地,加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采访中,企业家感叹,企业发展需要的不只是论文,更是能闯市场的技术。我市以专班调度匹配资源,用“创新联合体”打通梗阻,让科研火花淬炼成产业火炬。

问教于产:重塑人才与学科生态的深层变革

高校的围墙外,产业浪潮汹涌;围墙内,育人模式亟待转身。当13所驻新高校的学科优势遇上千家企业转型需求,一场双向奔赴的融合试验拉开帷幕。

人才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唯有人才流动方能激活创新基因。“科技副总”和“校外导师”三年行动计划打破身份壁垒。每年百名企业骨干走进高校传授实战经验,百名教授下沉车间破解技术难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来自新乡学院的科技副总贾蒙带领团队扎根威猛集团车间,研发出填补行业空白的振动筛动载在线监测系统,与卫华起重合作,赋予笨重的起重设备智能化识别系统,真正让世界“举重若轻”。“过去学界与产业界隔河相望,现在我们共划一条船。”贾蒙教授坦言。

如何让高校资源真正“落地生根”?高校订单班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在卫华起重实训基地,大学生在工程师指导下调试智能控制系统;河南科技学院的“中原农谷订单班”学生,直接参与新麦58示范种植。全市建成1000余个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年培训超10万人次。在人才引进方面,面对“引进—流失—再引进”怪圈,我市构建“在地化培养+生态化留存”体系,积极构建“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留新毕业生比例稳定在18%左右,为产业输送大批生力军。同时,通过与省外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招引“高精尖缺”人才,有力提升我市产业的创新驱动能力。“让人才在产业沃土扎根,才能终结‘候鸟现象’。”市委人才办负责人展示数据,全市引育正高级专家1575人,副高级人才33974人。

如何激发人才参与成果转化积极性,职务科技成果确权改革成为关键破冰点。市农科院研发的新麦58以1618万元成功转让,中原农谷的郑麦918更拍出1918万元,连创国内小麦品种转让纪录。“成果转化按相应比例奖励研发团队的政策,让我们敢啃硬骨头。”研究员捧着金色麦穗说。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百亿,创历史最好成绩,三年增幅均超30%。

当高校打破“重论文轻应用”的惯性,让学科设置呼应产业脉搏,育人课堂对接生产一线,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的引擎。

问道于计:五链融合与战略应答的新乡担当

在粮食安全、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命题前,我市的探索有了更深层意义。这座拥有13所高校、4家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城市,正将资源势能转化为国家战略动能。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试验田里,抗逆性小麦完成概念验证后,直供中原农谷万亩示范基地。通过“新乡种子银行”,良种已推广至黄淮海地区千万亩农田。“从实验室到餐桌的链条正在缩短。”技术员监测着墒情数据。这里集聚7家省级产业研究院、11家市级中试基地,让“中原粮仓”加速升级为“创新厨房”。

“全职+挂职+柔性”机制下,5家院士工作站、29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扎根新乡。目前全市引育人才超50万,博士近5000人——高端人才“蓄水池”正在灌溉出产业升级的“高产田”。

市委组织部牵头组建15个专班,创新“重点高校专场+高校院所分场”对接模式。2025年以来,已开展11场省外高校院所对接活动,签约32个校企项目,落地4个校地战略合作。在专班周例会推动下,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原阳县,助力食品产业转型。“过去各环节各自为政,现在‘五链融合’让创新要素奔涌流动。”工信部门负责人展示着产业链图谱。

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干部在一线淬炼能力。专班每周通报攻坚进度,对成熟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市县领导带队赴长三角对接高校资源,将企业诉求转化为政策举措。“在与高校协调沟通项目时,我学会了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一位年轻干部感慨,这种“干部在服务中成长,事业在成长中发展”的循环,同样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隐形引擎。

国家所需即行动所向。当教育投入转化为科技产出,科技优势沉淀为人才资本,人才集聚反哺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便水到渠成。

校企校地合作是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是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以企观政的最佳视角,我市的校企校地合作实践揭示着发展真谛,即发展与创新的密码,藏于“需”与“应”的辩证之间。 当企业技术需求得到精准应答,高校育人模式呼应产业脉动,国家战略落地为城市担当,一条以需求破壁、以融合赋能的新路,正为无数转型中的城市提供借鉴——真正的创新,永远是应需而生,向需而行。
 

做实做细做优,方能有为有效

本报评论员

今年以来,我市把推进校企校地合作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先后举办两期项目签约活动,目前正深入开展与省外高校院所对接洽谈工作。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重大部署的生动实践,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行动,对于加快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更好实现‌城市与高校共兴、产业与人才共荣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源头活水在高校院所;产业创新,主体载体在企业。然而,不少辛辛苦苦研发的科技成果,总是躺在实验室里,总是印在论文集中。而企业面对技术难题、转型之困,匹配高校院所往往又缺乏精准性,成本也比较高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题是政府的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企观政、以政助企,从政策支持、对接机制、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立足一域又着眼全国,打出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校企校地合作“组合拳”。

要强化协同。推进校企校地合作,着力点在人才、平台、成果、项目,这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磨砺干部的能力工程,单靠一个部门、几个人是万万不能达至目标的。无论是在征集需求,还是对接洽谈,都要讲协同,讲协同才能出效率、聚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按照职责分工、既定节点、目标任务,统筹好各方力量,细化实化举措,见行见效落实,做实做细各项工作。

要注重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全在于运用,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出“新动能”。要以“地方所需、高校所盼、企业所急”为导向,紧盯发展需求,紧密企业实际,找准结合点、融合点、发力点,把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链发展优势,将企业的技术难题转化为高校的研究课题,将高校科研项目转化为企业创新成果,做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要持续跟踪。签订协议只是合作的第一步,落实协议才孕育生产力、增强竞争力。在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协同攻关、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走过场、搞应付”不能有,“协议一签,万事大吉”要不得。要充分发挥工作专班作用,强化线上线下协同,坚持长期主义,注重评估调整,切实当好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效合作的“黏合剂”、通畅合作的“润滑剂”,真正让需求侧有供给、供给侧有市场。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十分努力。校企校地合作是锻炼干部、培养干部、发现干部的重要平台,只有干在实处、见到实效、取得实绩,方能不负组织的重托、企业的期待、群众的信赖!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